中醫傷科學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防治皮肉、筋骨、氣血、經絡、髒腑損傷疾患的一門學科。曆史上稱為瘍醫、金鏃、正體、正骨科等。在祖國醫學中,中醫傷科學曆史悠久,積累了豐富的較完整的理論和經驗,並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科學。
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從開始起便是由生產所決定的。中醫傷科學的起源與形成,也與勞動人民長期的勞動生活、生產實踐密切相關。距今100多萬年前,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用原始的勞動工具、有限的勞動經驗、簡單的勞動互助,來對付自然界的各種災難,抗擊猛獸的頻繁侵襲,以獲取必要的食物,同時也相應地逐步積累了原始的醫藥知識。原始社會的早期,人們大都住在洞穴或窩棚裏,以避風雨寒暑,防備猛獸蛇蟲,這是人類最早的預防外傷措施,但人類在與毒蛇、猛獸搏鬥和部落之間發生戰爭時,也常常發生外傷。原始人就在損傷疼痛、腫脹處撫摸、按壓,以減輕病苦。經過長期的反複實踐,摸索出一些能醫治損傷性疾病的方法和一些簡單的治傷手法,如對傷口用泥土、樹葉草莖進行塗裹,便是外傷治法的起源。
公元前11世紀的周代,已有專人掌管傷科疾病的治療。《周禮》中記載的“瘍醫”,就是負責“腫瘍、潰瘍、金瘍”的治療。這裏說的“金瘍”,即“金創”,指由金屬器刃損傷肢體;“折瘍”包括了擊、墮、跌、仆所致的骨斷筋傷等疾病。那時雖無傷科專著,但在同時期現存最古老的幾本醫學文獻中都有記載這方麵的內容。如《內經》中就有對跌打損傷的症狀、診斷和治療的論述。《神農本草經》收集的“主金創、續絕筋骨傷”藥物達數十種之多,《金匱要略》載有治“金創”的王不留行散及治馬墮及一些筋骨損傷方。可見當時傷科學已取得了一定發展。《內經》是我國醫學文獻中現存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係統地、全麵地闡述了人體解剖、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基本理論。《靈樞·經水》指出:“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靈樞·骨度》通過體表測量人體骨骼的長短、大小、廣狹,按頭顱、軀幹、四肢各部測量出一定的標準分寸。
《靈樞·經筋》論述了附屬十二經脈的筋肉係統。由於解剖學、生理學的發展,也就促進了傷科學的發展。《素問·繆刺論篇》論述:“人有墜墮,惡血留內,……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素問》闡發的“氣傷痛,形傷腫”以及“肝主筋,腎主骨,脾主肌肉”等理論,一直指導著傷科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醫療實踐。《靈樞·刺節真邪》記載“骨蝕”的病名、病因及其病機,均類似現代醫學的無菌性骨壞死。《素問·痿論》還分別論述了痿、脈痿、筋痿、肉痿、骨痿等肢體畸形的病因、病理、辨證和治療。《素問·生氣通天論》指出:“因於濕,首如裹。溫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說明痿症引起肢體一部分筋肉癱瘓鬆弛;另一部分筋肉痙攣,縮短,繼而可引起關節畸形。在治療上,已廣泛采用針灸“熨貼按摩和藥物”等法。此外,《呂氏春秋·盡數》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鬱……則為痿為。”主張采用運動鍛煉的方法治療足部“痿”(肢體筋脈弛緩,痿軟無力,行走不便的疾病),為後世傷科動靜結合的功能療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兩漢三國時(公元前206~公元280年),是祖國醫學的隆盛時代。曆史上著名的外傷科醫學家華佗,既能用方藥,更擅長外科手術,並創立了“五禽戲”,與現代醫學中的醫療體育相似。東漢末年,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臨床醫學醫著。他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並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創立了理、法、方、藥一整套辨證施治方法。同時還記載了牽臂法人工呼吸、胸外心髒按摩等複蘇術。
隋代(公元581~618),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探求諸病之源、九候之要,列述了1700餘症,為我國第一部病理專著。該書《金創傷筋斷骨候》中指出:筋傷後可引起循環障礙(營衛不通),創雖愈合,但仍可遺留神經麻痹和運動障礙的病狀,並提出傷口必須在受傷後立即縫合的正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