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從宮殿頂上的“吻獸”說起(1 / 1)

精美的宮殿宇屋頂上裝飾點綴性“吻獸”,亦稱為“脊獸”,或俗稱之為“吞脊獸”。

宮殿頂裝飾點綴性的“吻獸”,歸納概括說來,大體上分為:

大吻(殿正脊吻)

所謂“大吻”,就是指殿宇其頂上正脊兩端的吻獸,一般其特征是:龍頭形,張大口銜住脊端,故稱“吞脊獸”。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說,“太和殿”的殿頂上,其“大吻獸”是由 13塊琉璃件構成,總長3.4米,重4.3噸,是我國明清時代宮殿正脊吻獸,或日正脊吞脊獸中最大最重的藝術品。

垂脊獸

殿宇頂上除正脊外,還有垂脊,垂脊上有相當講究的垂脊獸,或者還叫做“屋脊走獸”、“簷角走獸”、“仙人走獸”等。而簷最前麵的一個叫“騎鳳仙人”,也叫“仙人騎雞”。從建築結構上說,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件。

“太和殿”殿頂上的脊獸,或曰“吞脊獸”,最典型,最具有代表性。

太和殿脊獸趣談

太和殿,始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名為“皇極殿”。自清順治二年(1645年)更名為“太和殿”,一直沿用至今。

太和殿頂與全國各地許多宮殿頂上的裝飾不同。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殿頂的正脊和岔脊(亦稱“垂脊”)上的裝飾,不僅使用了黃彩琉璃瓦製作的裝飾物,而且殿頂的岔脊是唯一十樣俱全的。

太和殿正脊上的裝飾物,名叫“鴟吻”,是用十三塊中空的黃彩琉璃瓦件拚成的(古建築上稱“十三拚”),它是傳說中“龍生九子”的一位“龍子”。關於這一龍子,自古有種種傳說。一說,南於這一龍子能噴浪成雨,故將它裝飾在屋頂的正脊兩端,取噴水鎮火之意;另一說,屋脊兩端的獸俗名為“吞脊獸”,其模樣似龍非龍,麵朝裏,張著大嘴,好像要把整個殿脊吞下去。它的背上,還插著一把利劍,隻有劍柄露在體外。這是怎麼回事呢?據說是因為這一龍子“擅離職守”,逃回南海而死,死後把它鎮於屋脊上;另一傳說是龍王把王位傳給大兒子,可是,龍王死後,老二和老大爭奪王位,誰也不肯相讓。怎麼辦呢?哥倆最後商定:以吞下一條屋脊來決定勝負,勝者為王。老大自知武藝不如老二,又恐王位被奪,心一橫拔出寶劍,趁老二吞脊之時,從背後狠刺下去,把老二釘在屋脊上。

太和殿是等級最高的重簷廡殿頂建築,除殿頂上的一條正脊而外,在兩層重簷上,各有四條垂脊(亦稱“岔脊”),兩層重簷有八條垂脊;而每一條垂脊上,均有仙人和形象各異的走獸裝飾;八條“垂脊”上,共有八十八個仙人走獸的裝飾。但每條垂脊上的裝飾物,都是一樣的。據《大清會典》裏記載,最前麵的是“騎鳳仙人”,後麵的排列順序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行什。這十樣形象各異的走獸,各自均有來曆。“龍”是一種能興雲作雨的神奇動物,它是皇權神聖的象征;“鳳”屬於鳥中之王,取“鳳”作為垂脊上的裝飾物,也是突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獅子”,始傳於佛教,據《傳燈錄》載:“釋迦佛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雲:‘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獬豸”,《異物誌》中載:“性忠,見人鬥則觸不直者,聞人論則咋不正者。”它是公正的象征;“狻猊”,也是龍子之一,非龍似獅又似馬,因它形象似雄獅,用作鎮獸;押魚是海中異獸,傳說它是興雲作雨、滅火防災的“能手”;“鬥牛”,是古代傳說中一種虯龍。據《宸垣識略》裏記載:“西內海子中有鬥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旁及金鼇玉蠵坊之上。”它與龍之別,據爾漢文學家王逸的解釋:“有角曰龍,無角曰虯。”總之,古時將它也看作是一種除禍滅災的吉祥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