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俗稱“皇宮”
老北京城,最突出的特征是城套城。而皇宮紫禁城,則又是老北京城“城套城”最裏麵的一座城,也被人們稱之為“大內”,它在封建社會裏的政治地位最顯赫。紫禁城與一般的“城”不同。為什麼?因為它是封建帝王(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建築宮殿的藝術大師們深受陰陽說的影響,將陽數受崇九之“天數”,運用到建造皇宮紫禁城內的屋宇上。因而,紫禁城內的屋宇建築,其間數為9999間。
舉世聞名的紫禁城,究竟始建於何時呢?
明永樂四年(1406年)始建,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占地約72萬平方米。據現在人們測量:“建於明朝,宮城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周長為3.4公裏,呈長方形,牆高6米。”(《北京傳統文化便覽》)
《宸垣識略》書中對紫禁城的範圍究竟有多大,有多少座城門作了記載:
紫禁城在皇城中,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東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凡四門:南日午門,北日神武,東曰東華,西日西華。四維皆有角樓。午門前接皇城之端門。
在紫禁城建成的第二年,即永樂十九年(1241年),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從此,紫禁城就成為明清兩代帝王的皇宮,曾經有24個封建皇帝在這座戒備森嚴而又富麗堂皇的皇宮裏居住和處理朝政。
紫禁城的基本特征,究竟是什麼呢?
其最突出的特征可概括為皇宮建築格局深受三朝製的影響,具有三朝製的烙印。
紫禁城的營建,不僅深受唐古都長安城宮城——大明宮主體建築“三大殿”(正殿為含元殿,其北為宣政殿,再往北為紫宸殿,三殿在一個中軸線上)的影響,而且其格局亦被打上了自古流傳下來的三朝製的烙印。那麼,何謂“三朝製”呢?《中國建築特征及其演變》中說
見於《周禮》及《禮記》者有三朝,即外朝、治朝、燕朝。外朝以決國之大事,與斷蔽訟;治朝則每日視事之所;燕朝又曰內朝,或曰路寢,圖宗人嘉事,及燕射之所也。
明永樂年間,封建朝廷和建造皇宮紫禁城宮殿的建築大師們,就是根據“三朝製”,將皇宮紫禁城內的建築群,設計成為有外朝和內廷之分的建築格局。
外朝和內廷
外朝 其精美的建築群,屬於皇宮紫禁城內的重點建築,以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中和殿和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左右對稱)。外朝是封建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重要場所。
外朝在建築上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在外朝(亦稱“前朝”)範圍內,有空間的地方比較多,即空間比較大,例如太和殿前,就有一相當大的廣場。三大殿各殿之間,其空間亦比較大。空間大、宮殿高、建築精美,因而三大殿顯得雄偉和莊嚴。
內廷 亦稱“後宮”。其建築包括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等,是封建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後妃、皇子們居住、遊玩及奉神的地方?
外朝和內廷,二者相比較來說,內廷雖說沒有前朝那樣多、那樣大的空間,但精美的建築,如樓台亭閣和禦花園等,皆集中在內廷的範圍內。
皇宮紫禁城內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和“後宮”——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居全城中軸線上,中軸線左右(東西)兩側的建築對稱。皇宮紫禁城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最精美的古建築群。
紫禁城是封建皇帝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所以,它與一般的“城”不同。紫禁城城牆的建築結構特別講究,與一般的城牆有區別,其主要特點表現在整個城牆建築為“橫七豎八”的磚質結構十五層,均用江米加石灰水混合攪拌而成的“雪花漿”澆灌了三次。這樣,使皇宮——紫禁城堅如磐石了。
紫禁城的角樓和護城河
皇宮紫禁城上的角樓 宮紫禁城城垣四隅上的角樓,造型古樸典雅,精巧秀麗,真可謂小型角樓建築的精華。它們與老北京城的爾西角樓一樣,也是為了瞭望警戒、保護皇宮紫禁城而設。但是,因為裝飾性很強,就往往使人們認為它不是保衛皇宮紫禁城的小堡壘。
皇宮紫禁城,其城垣四隅角樓,平麵曲尺形,中央方形亭樓三開間,黃琉璃瓦,三重簷。上層簷由四角攢尖頂和歇山頂結合組成,四麵亮山,呈十字脊,中設鍍金銅寶鼎。中層簷為歇山頂,抱廈與亮山勾連。下層簷為半坡頂式腰簷,多角相連。全項計有翼角二十八個,亮山十麵,脊七十二條。室內無一根落地柱,室外不見梁頭。簷牙交錯統一,整體造型複雜、玲瓏、莊重,輔以彩繪、紅柱,環繞漢白玉石欄。人們站在皇宮紫禁城的護城河之北,遙望紫禁城角樓,簷角起翹,參差錯落,層層疊立,高低起伏,與金黃色的瓦頂、朱紅色的柱子、門窗和彩畫交織在一起,蔚為壯觀,別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