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誌清
牛致功先生是我十分敬重的導師,2007年春是他八十榮壽,我在先生故鄉——河南省偃師市古老的土地上,向先生致以崇高的敬禮!
我和牛先生是同鄉,從小都在幹旱的邙山嶺上居住。牛先生所在的是一個五千多口人的大村子——名叫牛家莊村。我住在牛莊村的衛星村,一個隻有一千多口人的小村子,名叫申陽村。解放初期,我讀小學五、六年級就是在牛莊中心小學完成的。到了20世紀70年代,我又調到牛莊村教小學、初中和村辦高中,牛先生的大名和業績時時聽到他的老同學講起,比如他的論文曾在1974年的《紅旗》雜誌上發表,其他報刊也常見其文等等。牛先生還有一位中小學時期的老同學名叫吉學沛,曾任湖北省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小說《一麵小白旗的風波》和《兩個隊長》,曾被搬上銀幕和戲曲舞台,還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職稱是國家一級作家。牛致功先生和吉學沛主席,這兩位老學友,一位是名教授,一位是名作家,給家鄉帶來了很多榮譽、自尊和自豪。牛莊學校的老師們上課常給學生們講,咱們農村孩子智商並不低,照樣出教授和作家,隻要勤奮和努力,咱們都有光明的前途,可以為人民做出更大的貢獻。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從教育戰線調到文化戰線工作,主要從事文史研究與文藝創作,曾經主創《唐玄奘》電視連續劇和曆史係列劇《女皇武則天》。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買到了一本牛致功先生和趙文潤先生合編的《隋唐人物述評》,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啟發,他們都在陝西師範大學任教。我的一位表哥名叫滑永輝,曾任西安教育學院黨委書記。解放初他是上級正式派往偃師縣的第一任縣長。我奉命到西安找他整理一份材料時,他的兒子也在陝西師大教外語,他說牛先生是陝師大的名教授,可以帶我去見他。第二天,他就帶我叩開了牛先生的房門。牛先生極為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我們雖是第一次見麵,但同鄉的親情,如同多年的故交。牛先生鄉音未改,樸實得如同農村的長者,他回答了我提出的所有問題,還帶我拜訪了他的合作者趙文潤教授,從此,我們的來往就接連不斷,他的住處就成了我來西安必然落腳的地方,簡直就成了偃師和西安的聯絡站。
1992年,牛先生和馬馳先生以及陝西師大的其他老師帶領研究生到偃師進行唐史考察。我恰恰住在顏真卿墓區的山化鄉湯泉村修整魯公墓。我同牛先生、馬先生有了更多長談的機會。牛先生聽說偃師有成立古都學會的願望,就告訴我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年會,明年就在西安召開。中國古都學會的老會長史念海教授,是他的老師,他可以代為聯絡。事後我就向當時的偃師縣委書記宋洪武同誌寫了一份報告。宋書記立即批示:“不可失之交臂。偃師一定要派人前往,誌清同誌如能寫出一篇論文上交大會當更好。”自此,偃師古都學會就緊鑼密鼓地進行籌備。1993年8月7日就宣告成立,我和王竹林同誌又前往陝師大,參加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一屆全國年會並申請加入中國古都學會。經常務理事會討論通過,偃師古都學會被接納為中國古都學會團體會員,我和王竹林同誌還被批準為理事。偃師古都學會從1993年起,邁開了快速前進的步伐。牛致功先生的推薦和引進之功,偃師的同仁都深深地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