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布滿了各色各樣的星體,其間有一顆蔚藍色的星球,她是那樣平凡渺小,卻承載著最為壯美的故事。生命之光在這裏閃現,賦予了她獨特的氣質。她是成千上萬不同生物的美麗家園,更孕育了多姿多彩的人類文明,她就是人類的偉大母親——地球。
地球的年輪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一年的時間,對一個人來說是如此珍貴,可是對於擁有46億年曆史的地球來說,卻是轉瞬即逝。根據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的推測,宇宙的誕生來源於一次百億年前的大爆炸,而人類的家園——地球便是那次爆炸的產物。
“大爆炸”理論認為,宇宙最初是一個質量極大、體積極小、溫度極高的質點。後來,這一質點發生了爆炸,於是宇宙的體積不斷擴大,溫度不斷降低,物質密度逐漸變稀,也就形成了今天的宇宙。最初的宇宙中有許多固體塵粒,這些塵粒相互結合,形成越來越大的環狀物,並開始吸附周圍一些較小的塵粒,從而使體積日益增大,久而久之形成了星胚。地球星胚便是數以億萬計的星胚之一。它在一定空間範圍內運動著,不斷壯大著自己。於是,原始的地球形成了。
最初的地球,地殼很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岩漿四處橫溢,仿佛神話傳說中的地獄一般。後來地球慢慢冷卻,有了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人們是如何了解地球的過去呢?這要得益於地質學家的研究。原來,覆蓋在原始地殼上的岩層,便是一部關於地球的曆史書,地質學上稱為地層。科學家通過測定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及其同位素的含量(特別是對鈾和釷兩種元素進行放射性同位素的測定)來確定地層的地質年代。另外,岩層法和化石法也是測定岩石年代的重要方法。目前采集的最古老的岩石,是來自格陵蘭島西部戈特哈布地區的阿米佐克片麻岩,年齡在38億年左右。而太陽係的塵埃,年齡都在45億年至47億年之間。
依照人類曆史的劃分辦法,地球的曆史被劃分為5個“代”,它們的先後順序是:太古宙(地球形成~25億年前)、元古宙(距今25億年~6億年前)、古生代(距今6億年~2.5億年前)、中生代(距今2.5億年~6500萬年前)和新生代(距今6500萬年至今)。後三代又根據特殊的地質構造進行劃分,古生代分為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
生命的庇護所
奇妙的星球何以能孕育生命的奇跡?古往今來,探尋生命源起的奧秘一直是人類熱情不減的話題。在蔚藍色的地球上,有學者認為最初的生命形式類似於極端嗜熱的古細菌和甲烷菌。但在隨後漫長的歲月裏,原始生命的形式並沒有太多的變化,直到距今約5.4億年前,地球進入了中生代,門類眾多的無脊椎動物,包括節肢動物、軟體動物、腕足動物和環節動物等突然出現,古生物學上稱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此時的海洋裏,藻類和無脊椎動物空前興盛,緊接著大量的魚類開始出現,海洋遂變成了魚類的世界。後來,由於地球環境的改變和魚類基因的變異,出現了一種能夠爬行的魚,它就是現代陸地脊椎動物的祖先。與此同時,兩棲類動物也開始出現,陸地不再是動物的“活動禁區”。陸地上的蕨類植物異常繁茂,且形態各異,有的甚至高達30多米。由於氣候條件非常適宜,地麵上到處生長著鬱鬱蔥蔥的植物,就連海濱和內陸沼澤地帶也不例外。
從2.45億年到6600萬年前,地球進入了爬行動物的時代,是龐然大物——恐龍的世界。此時,鳥類和哺乳類動物的祖先也已經出現。但在距今約6500萬年時,發生了一次可怕的生物大滅絕,不僅統治地球長達1億多年的恐龍絕跡,同樣悲慘的命運還降臨到了其他生物身上。經過這場大劫難,地球上約50%的生物屬和75%的生物種銷聲匿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