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家族身世(1 / 2)

接下來的數日,曾經的崔顥,現在的張衍之,慢慢習慣了被強行喂奶的生活,每日裏除了吃奶便是睡覺。

哦,對了!當他醒著的時候,還免不了要受到石缺和張磐這一老一大兩個男人的逗弄,不勝其煩的同時,也讓他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親情溫暖。

間或、偶爾,還會有幾個年輕漂亮的女仆,偷偷地伸手在他的小臉蛋上輕輕扭上一把;更有甚者,竟然還有一個調皮的貌美女仆,借著換尿布的功夫,將他的****仔細研究了一番,讓他尷尬不已,隻能在心中暗自發誓:

等著吧,我遲早要摸回來的!

卻說張衍之出生以後,石缺便應張磐的請求,在大將軍府常住下來。一則要救治張衍之的母親,二則要整理數十年的行醫心得,寫一部傳世醫書。不過老人一生安貧樂道,習慣了清簡的生活,堅決不肯住進為他準備的華麗臥室,張磐不得已,隻好命人在府中花園裏搭建了兩間茅草屋,作為他的起居之所。

閑暇時候,張磐便抱著張衍之來到茅屋,與石缺聊一些陳年舊事,從兩人的對話之中,張衍之慢慢理清了石張兩家的淵源。

……………………

原來,石家和張家都出自於中州大宋帝國。在大宋帝國東南部的蘆洲,有一個名叫蘆山的地方,不僅山水如畫、風景優美,而且人傑地靈、文風鼎盛,數千年來出現了一大批青史留名的文學、書畫大家。而石、張兩族耕讀傳家,在當地也是小有名氣的書香門第。

石家和張兩家素來交好,在四十多年前,兩家各自出了一個鄉人公認的傑出子弟。石家的便是石缺,張家的便是張衍之的祖父張良,這兩人文采冠絕一時,被稱為蘆山雙玉。石缺、張良經常聚在一起,或是賦詩唱和,或是縱論天下,惺惺相惜的兩人後來擇了一個良辰吉日,便幹脆歃血為盟,結拜為了異性兄弟。

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懷才自負的兄弟二人,抱著一腔匡國之誌,先後三次參加蘆洲府的鄉試,卻屢試不第,一直沒有中舉。從此,曾經名揚一時的“蘆山雙玉”,慢慢變成了當地士族間的一樁笑談,成為教育孩子“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反麵教材。

有一天,對科舉之途心灰意冷的石缺、張良聚在一起飲酒,通宵暢飲之後,兩人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此後,這兄弟二人竟然都放棄了科考之途,一個棄文從醫,一個投筆從戎!

棄文從醫的自然是石缺。做出決定兩天後,石缺便離家出走,遊曆天下遍尋名醫,不斷學習各家醫術。據石缺自己所說,他遊曆之時,每次碰到身有所長的民間郎中,都會虛心拜師求教,如果對方不願意收徒,就一直跟在身後幫忙打打下手,一直等學到了對方的醫術,才會叩首拜別。

由於他醫術高明,為人謙虛,又尊道重義,常免費為窮人治病,每到一處,都在民間留下極好的名聲,神醫石缺的名字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

後來,在大宋越州,石缺遇到了號稱天下第一醫家聖手的尉繚子,便拜師跟隨左右學醫三年,終於學會了尉繚子獨創的開膛剖腹之術,被越州人稱為“第二聖手”。三年之後,學藝大成的石缺正準備辭師而去,卻不想,這一年越州旱災過後又迎來百年一見的洪澇,導致當地瘟疫流行。

於是他便和師父尉繚子相約以半年為期,各司一域,分頭行醫來製止瘟疫的傳播。果然在半年之後,越州全境疫情消失,百姓生活逐漸恢複如初。經此事後,石缺的名聲便如日衝天,與師父尉繚子一起被奉為“醫道雙聖”,當時在越州百姓家中,十有八九供奉的不是各路神仙,而是石缺和尉繚子的畫像。

此後,石缺繼續在名山大川、山野鄉村中遊曆。所到之處,百姓聽說石神醫到來,無不壺漿簞食、夾道相迎,對前來就醫的王公百姓,石缺均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地進行診治;對於那些無錢看病的窮人,不僅不收診金,還經常從富戶送來的診金中分出一部分予以接濟,從此更被貧苦百姓視為救世活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