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上次見了瓜子金,已覺趙普玩弄了自己;現又見他違旨販木,明明是把自己不放在眼裏。不久,又有人告發趙普的兒子娶了樞密使李崇矩的女兒為妻。這就違背了朝廷為防止臣下架空皇帝,不準宰輔大臣之間通婚的禁令。太祖立即下令將他們分開。恰在此時,翰林學士盧多遜及雷有鄰又揭發趙普受賄,包庇抗拒皇命的外任官員。這更是欺君罔上之罪。太祖召問時,盧多遜又談及趙普學問不足和嫉賢妒能排擠竇儀之事。太祖更加不滿,對趙普完全失去了信任。但此時太祖已冷靜下來,因為趙普畢竟不同於別人。太祖不想下詔罷免趙普,便漸漸疏遠他,希望他自省,自己找台階下,以免大家傷了和氣。事已至此,趙普隻得請求太祖罷免自己。當即便有詔書下來,調趙普外出為河陽三城節度使。盧多遜即被擢升為參知政事。自此,趙普便與盧多遜結下了不解的冤仇。
@@造偽盟替君張目再度入相
開寶九年(976),發生了一件震驚大宋朝,後來也成為曆史上不解之謎的大事。那就是由太祖駕崩而引出的“燭影斧聲”。
關於這件事的記載,曆史上流傳著許多版本。比較著名的是與蘇東坡同時代的杭州和尚文瑩所著《湘山野錄·續錄》中的說法。書中說,在一個“天地陡變、雪雹驟降”的黑夜,太祖急召趙光義(即趙匡義,太祖弟,避太祖匡諱改光義)進宮,請入內寢,隨後把宦官、宮妾都攆了出去,兩人酌酒對飲。在遠處的近侍眼中,“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戮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周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當然,還有一些說法,如:太祖是被光義殺死之說,還有太祖之死與光義無關說等等。但不管如何論說,繼承皇位的是太祖的弟弟而不是太祖的兒子,這在當時是頗令人費解的。因為在封建社會的傳統觀念中,皇位都是父終子承。
宋太宗趙匡胤(即宋太宗)繼位後,為太平,一反前朝第二年改年號的慣例,迫不及待地把當年的年號改為太平興國。因趙普是舊臣,過去與太宗的關係還算融洽,所以,太平興國二年(977),趙普被召回京城,拜為太子少保,後又升為太子太保,但太宗卻隻讓他任奉朝請(閑散官職),而不加以重用。想來這段時間是趙普最鬱悶的日子。直到太平興國六年(981)九月,太宗原來的幕僚柴禹錫告皇弟秦王趙廷美(太宗的弟弟,也叫匡美、光美)驕恣不法,勢將謀反。太宗急召趙普商議。熟諳權術之道的趙普感到升遷的機會即將來臨,立即表示“願備樞軸以察奸變”。然後,他又向太宗提出了皇太後有“金匱之盟”的事。
據說,建隆二年(961),杜太後身染重病,趙匡胤為她煎藥侍湯不離左右。後來太後病情加重,便召趙普進宮,安排後事。太後問趙匡胤:“你知道你能得天下的原因嗎?”趙匡胤哽咽著說不出話來。杜氏說:“我年紀大了,難免一死,你哭有什麼用呢?我正要向你囑咐大事!”趙匡胤說:“我能當上皇帝,完全是依靠祖宗的在天之靈和母親您的恩德。”杜氏嚴肅地說:“不對,你能當上皇帝是因為柴氏讓幼兒主天下。如果柴家朝廷有年長的人坐江山,不把大權交給你,皇位哪能到你的手上?我們不能重蹈柴氏的覆轍。你百年之後,帝位先傳給光義,以後由光義傳給光美,光美再傳給你的長子德昭。治理幅員遼闊的天下,安定百姓,需要一個年長的皇帝,這才是社稷的福分哪!”趙匡胤一麵哭,一麵叩頭說:“兒怎敢不遵從母親的教誨!”杜氏又對趙普說:“你要把我的話記下來,不可違背。”趙普當著杜氏的麵記下了她的遺囑,並在後麵寫上“臣普書”的字樣,然後把它放進一金匣裏,交給謹慎老成的宮女掌管。這在曆史上被稱為“金匱之盟”。
研究宋史的許多專家學者認為,所謂的“金匱之盟”實際是不存在的。因為公布“金匱之盟”的時候,太宗已繼位六年,社會上對繼位之事頗有微詞,太宗不會不知道,那麼他必定急於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證據。試想,這樣一份重要文件,怎麼可能在大內被遺忘六年之久呢?而且它是在趙匡胤的長子德昭自殺和次子德芳不明不白暴病而死之後,才由趙普公之於世的。看來,這隻能是趙普為保住自己的相位,與為篡位尋找借口的趙光義共同杜撰的。
宋刻本《論語》至於為何公布金匱之盟,這是牽涉到傳位約定的問題。因為假設太後的遺囑是真的話,那麼太祖身後繼位的順序依次是太宗、廷美、德昭,即太祖將帝位傳給太宗,太宗傳廷美,廷美再傳德昭,從而回歸太祖一支。然而,太宗沒有參與“金匱之盟”,因此太祖死後趙普就是唯一的證人。為了再次複相,趙普便炮製出太宗繼位的合法性。太宗對趙普說:“從今以後,我知道你對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了。”於是,拜趙普為司傳兼侍中,封梁國公,並令其調查廷美的案子。這樣,趙普二次入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