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後記(1 / 1)

博觀約取、厚積薄發,觀千劍而後識器,聽千曲而後曉聲,是本書寫作的指導思想;借鑒曆史,把握現在,創造未來,則是本書寫作的目的。至若紀事之緩急輕重,通論之抑揚臧否,未盡允愜,有可議者,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勿視為定論可也。

“綱鑒”一書是按照曆史係統工程(含曆代帝王史、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法製史等五史)來構建的,是一部體裁新穎、別開生麵、全麵係統的國史啟蒙讀本。一書在手,五史俱全。曆史精華,盡收其中。有了這樣的係統編排,等於向讀者鋪建了一條通向中國曆史殿堂的高速公路,能以較少的時間獲取多方麵的優秀曆史文化成果;在快節奏生活的今天,也為人們高效讀書創造了一定的條件。此乃本書的一大特色。而且,珍貴史料,琳琅滿目,人文論評,畫龍點睛,語言晶瑩,色彩繽紛,一經展讀,總能讓人咀嚼到一種“暢步神州,精神壯遊”的幸福;同時還可享受到“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的神趣。個中底蘊,請讀者細品。

但,由於種種原因,人們對中國文化的過去、現在缺乏清醒的認識。特別是在經曆了“五四”運動和“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後,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認知模糊,對傳統文化與時代發展相結合又缺乏認知,這嚴重製約了中國文化資源向“軟實力”轉化。

眼下,曆史無用的混沌和蒙昧,不是個別現象。對曆史無知而不以為然的人,不在少數。

這種對曆史的理念誤區,我們不能簡單地加以指責。要采取有效途徑和方法,縮短現代人與曆史的距離,人們會有一個共識:曆史和現代是傳承的,曆史和現代人是不可分的,曆史是現代人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智慧的源泉。這種由曆史引發的智慧,對豐富一個人的生命內涵,提高一個人的文化素質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恩格斯說:“曆史就是我們的一切。”曆史是一個國家的靈魂。麵對風雲變幻、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隻有了解曆史,重溫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現在,創造未來;我們隻有借鑒曆史,對照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實人生;我們隻有反思曆史,總結曆史,才能更好地認清方向,闊步前進。

夏道成於山城

200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