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以後,小日本侵占東北,組織偽滿洲國,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傀儡執政。1933年3月,日軍三萬餘人大舉進攻熱河,湯玉麟部一觸即潰,四處逃逸,熱河從此淪陷十二年之久。避暑山莊遂成為日軍盤踞的大本營,日軍師團司令部,即設於德彙門內的東宮,日軍的一座彈藥庫,設於獅子溝的羅漢堂。日寇統治期間,山莊內臨近山區的長湖、半月湖被填平,充作靶場,曾經瀑布飛濺、玉噴珠跳的壯麗景色,瞬間化為烏有。1944年,日本侵略者又將雕刻精美、製作奇巧的珠源寺銅殿——宗鏡閣劫運至日本。至此,日寇猶不滿足,又將魔手伸向了外八廟。
據統計,日寇在外八廟盜竊的文物,有案可稽的就有大小金銅佛、各式鍍金純銀佛一百四十三尊,殿內裝飾品一百二十件,匾額四塊,各廟的丹珠經、甘珠經共十三部,每部一百零八套,其中有的是用金字書寫,有的用珍珠裝飾,有的經文是滿、漢、蒙、藏四體文字。
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國民黨嫡係十三軍占領熱河,十三軍軍部進駐避暑山莊。是時,山莊寶物館十一間庫房內,有日寇倉促投降後來不及運走、曾為我軍妥為保存的玉屏風和字、對、匾、畫等千幅;皆用紫檀、鑲玉、石翡翠製成的山水、花草、詩文等,悉被十三軍掠劫一空;藏經樓保存的西藏貢品藏經四種共一百二十餘部,被十三軍焚燒;熱河文廟的金鍾、玉磬下落不明,山莊綏成殿器物蕩盡,變成了彈藥庫和榴彈炮營的駐地。
解放軍在全國戰場轉入反攻以後,國民黨十三軍強征民工加緊在山莊內外構築防禦工事,修築了由一百五十多個“母堡”與三百多個“子堡”所構成的縱深防禦體係。這個體係的中堅部分,就修築於避暑山莊和外八廟。時至今日,在避暑山莊北部仍可見到當年挖掘的戰壕殘跡。山莊裏的珠源寺、廣元宮、碧峰寺、碧靜堂全部殿閣樓台被拆毀,外八廟的若幹僧房、鍾樓、鼓樓被拆掉,許多建築的門、窗被拆去築碉堡,普樂寺的旭光閣、鍾樓、鼓樓,安遠廟的普渡殿被臨時改作碉堡。避暑山莊和外八廟,繼軍閥、日偽的殘酷掠奪破壞以後,又經受了一次野蠻的摧殘和洗劫。
國民黨十三軍倉皇撤離熱河後,避暑山莊內瓦礫成堆,湖沼淤塞,滿目荒涼,景象慘不忍睹;外八廟曆經百餘年的坍塌、盜賣、拆卸和破壞,也隻剩幾個破爛不堪的空架子。為了搶救這一著名的皇家園林建築,新生的人民政府成立了避暑山莊管理處和外八廟管理處,組織了古建隊,積極開展保護、維修工作,全麵加強了管理。僅以植樹綠化為例,自1948年至1972年共植樹三百零五萬棵;1972年以後,植樹規模更為雄大,每年的春秋兩季,上萬人的植樹大軍布滿各個山頭,山上山下一片沸騰。
1961年,國務院公布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均名列其中。1994年12月,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全人類共享的一片樂園。
避暑山莊不是一座勝利的豐碑,也不是我們永遠固守的精神家園,作為一段凝固的曆史,馬背上崛起的那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王朝已經成為久遠的記憶,昔日的輝煌煙消雲散,所有的夢想與光榮彌散在無生無滅的永恒中。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數天下美景,還看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