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俗話說:“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分之後,氣溫逐日下降,白天也將越來越短。昨天,記者從新華、兒童、皮膚病醫院等了解到,由於氣候變化較大,人體抵抗力較弱,“胃腸型”感冒——秋季腹瀉以及秋季過敏等相關疾病頻發。針對秋季是過敏性疾病的高發期,專家提醒,國慶外出秋遊還應注意遠離過敏原。同時天氣逐漸轉涼,市民需注意及時添衣。
秋瀉可能是“胃腸型”感冒
“一場秋雨一場寒”。盡管最近晝夜溫差開始增大,但依然有市民熱衷吃冷飲、喝飲料,甚至貪吃冰凍西瓜。昨天,記者從新華醫院門急診了解到,近期急診中腹瀉病人明顯增多。“感冒病人少了,腹痛腹瀉病人明顯多了! ”新華醫院急診科主任潘曙明教授說。
據潘曙明教授分析,近期腹瀉有所增多不外乎不潔飲食、不注意個人衛生等。尤其是秋分之後,逐漸轉涼,人體容易受到各種疾病侵襲。
“不少人認為腹瀉是因為吃壞東西,其實並非一定如此。在秋季轉換期,腹瀉還有可能是‘胃腸型’感冒!有些人感冒表現為發燒、流涕,而有些人則表現為上吐下瀉。”專家說。
此外,市中醫失眠症醫療協作中心副主任、著名睡眠專家施明教授還提醒,有些人腸道吸收功能比較弱,身體機能還未適應秋季天氣變化,再加上穿得少,腹部保暖不夠,寒氣容易入侵導致腹瀉。
秋季過敏高發遠超夏季
一到秋季,不少市民就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涕、皮膚紅腫、瘙癢等症狀。昨天,記者從市皮膚病性病醫院、市兒童醫院等了解到,近期過敏性疾病就診人數比夏季明顯增加。除了秋季過敏性哮喘等呼吸係統疾病,還包括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皮炎等。市皮膚病性病醫院副院長、皮膚與化妝品研究室主任王學民教授分析說,秋季的花粉、塵蟎、黴菌等都可能引起過敏。此外,秋季氣候幹燥,呼吸道也不夠濕潤,更容易誘發過敏症。市兒童醫院門診主任沈捷副教授說,秋季空氣中容易散布花粉等致敏物,溫差又大,易引發過敏症狀,比如:導致鼻塞、打噴嚏、流涕、喉嚨發癢、眼皮腫脹等。“根據以往經驗,國慶出遊高峰後,由於接觸到花粉等過敏原,前來就診過敏的患者可能會更多! ”專家特別提醒。
早睡晚起 多食潤肺之物
施明教授提醒,秋分過後,氣候幹燥,要注意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及時添衣,切勿盲目貪涼。飲食上,多吃生津潤肺的食物,比如:生梨、葡萄、蓮藕、荸薺等,多喝粥、湯,少食辛辣、刺激食物,還要忌冷飲。睡眠上也應注意迎合時宜,秋分後,天亮得晚、黑得早,可適當多睡會,早睡晚起。此外,預防腹瀉,還應從根本上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接觸過公共場所的門把手、電梯扶手等要及時洗手,以防病從口入。易過敏者外出郊遊應避開花粉密集期,而化妝品過敏者應注意避免再次使用致敏物。
秋分養生重“平衡”
秋分一直被中醫視為自然界陰陽變化、交替、過渡的分水嶺。中醫養生理論認為秋分前後養生保健,既能養陽又可滋陰,最利於調整陰陽的消長與平衡。
養生正當時 秋分重平衡
因為秋分節氣已經真正進入到秋季,作為晝夜時間相等的節氣,人們在養生中也應本著陰陽平衡的規律,使機體保持“陰平陽秘”的原則,按照《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陰陽所在不可出現偏頗。
精神調養最主要的是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誌安寧,避肅殺之氣,收斂神氣,適應秋天平容之氣。體質調養可選擇我國古代民間九九重陽(陰曆重陽節)登高觀景之習俗,登高遠眺,可使人心曠神怡,所有的憂鬱、惆悵等不良情緒頓然消散,這是養生中的養收之一法,也是調節精神的一方良劑。
在飲食調養上,中醫也是從陰陽平衡方麵作為出發點,將飲食分為宜與忌。有利於陰平陽秘則為宜,反之為忌。不同的人有其不同的宜忌,如對於那些陰氣不足,而陽氣有餘的老年人,則應忌食大熱峻補之品;對發育中的兒童,如無特殊原因也不宜過分進補;對痰濕質人應忌食油膩;木火質人應忌食辛辣;對患有皮膚病、哮喘的人應忌食蝦、蟹等海產品;對胃寒的人應忌食生冷食物等。不論是哪種人,其實質都應防止實者更實、虛者更虛而導致陰陽失調。飲食調養方麵要體現“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