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前的說唱活動完全是在宮廷、貴族等範圍中,且形式不固定,隻是弄臣偶一為之。隻是到了唐代,特別是中晚唐時期,隨著當時非貴族文化的發展,說唱活動出現了全新麵貌。首先是出現了具有固定形式、富於藝術個性的說唱種類;其次是社會上有了專業表演者,說唱逐漸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一種職業。
3.宋代戲曲的繁榮
宋金時代可謂是中國戲曲史上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一些戲劇得到繼續發展與完善,而另外一些戲劇則在自身的發展中又產生了新的戲劇形式,所以兩宋可以說是中國戲曲發展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
①說話四家
北宋建立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城市人口的集中和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戲曲演出較之以往更為活躍。城市中出現了規模巨大的劇場——“瓦舍”和“勾欄”,社會上也有了專業的演出團體——“戲班”。宋代戲曲正處於這樣一個有利的藝術氛圍中,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說唱這種形式在當時仍舊占有主要地位,唱賺、覆賺、陶真、諸宮調等與後世的鼓詞、彈詞等曲種都有直接繼承關係,特別是諸宮調對宋元雜劇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說話四家是南宋城市娛樂場中專業演說故事的四個門類,即銀字兒、鐵騎兒、說經說參請、講史。一般講,講史就是專門演述曆代興亡史跡;說經說參請就是專門演講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便屬於說經類,《五戒禪師私紅蓮記》便屬說參請;鐵騎兒演述的是當代的戰爭故事,後演變為《水滸》一類的說書體小說;銀字兒也稱小說,包括內容最為豐富,如煙粉、靈怪、傳奇及公案故事。因為這類題材多有哀豔情節,而唐宋以來習慣用“銀字兒”代指哀豔之調,於是便用來指代這類故事。在說話四家之中,影響最大的當數銀字兒與講史,後世的白話小說主要是從二者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②諸宮調
諸宮調作為盛行於宋金時期的一種新型說唱形式,對後來宋元雜劇的影響很大,在戲劇發展史上也是不容忽視的。它以唱為主,間有說白。由於演唱部分可以由若幹不同宮調的曲子組成,所以稱“諸宮調”。
諸宮調的創始者相傳是北宋中期的孔三傳,他於首都汴梁演出。在金、元兩代,諸宮調廣為流行,藝術上也趨於繁複;至元中葉時,由於雜劇的繁榮,它便逐漸失去了在舞台上的位置。諸宮調的作品留存很少,完整的隻有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
③南戲
宋元南戲是流行於當時中國南方的戲曲藝術形式,也稱南曲戲文。一般認為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溫州一帶的民間歌舞小戲,故時稱“溫州雜劇”或“永嘉雜劇”。早期南戲在思想內容上繼承了宋雜劇敢於抨擊弊政的傳統,較多揭示社會動亂造成的社會矛盾,反映民間呼聲。
南戲的劇本多取材於正史、唐宋傳奇、時事、話本和雜劇的故事,因而內容十分豐富。南戲的劇本采取分場形式。分場即以人物上場下場為界線,把劇本分成若幹段落,其中一筆帶過的情節稱過場。
南戲的表演藝術,具有民間歌舞小戲的表演特色,同時,也吸收了雜劇插科打諢的滑稽表演方式。有的側重於抒情和揭示人物內心世界,有的側重於表現人物的外部形象。隨著南北藝術的交流,南曲戲文在進一步發展完善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為“傳奇”,從而成為明清兩代數百年間中國主要的戲曲形式。
4.元雜劇的黃金時代
元雜劇是13世紀前半葉蒙古滅金前後在中國北方興起的一種戲曲藝術。它是在宋雜劇和金院本的基礎上,融合了宋金以來的音樂、說唱、舞蹈等藝術形式演變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