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魚的約定
這個故事的開始,在開端都已經注上了沒有交集的標簽,魚兒的執著也隻能讓我為之感慨:情之切,哀其憫。相信世人是無法理解與明白這一切的存在,懷疑它是否為真,但在我看過之後,我情願相信這個故事是真實的,因為它能夠打動這冷漠的世界。
(一)
故事發生在江東的一個小鎮上,起初,那裏的人們都活得很真實,個個都是那麼純樸與善良,扶老攜幼,呈現著一幅桃花源景。自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這依山傍水的小鎮後,人們的生活水平的確有所提高,對物質的追求遠遠高於思想文化道德的追求,久而久之,人與人之間的交情也就變得沒之前的真誠。雖然一部分人富裕了起來,沒富裕起來的人們依舊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為錢操勞。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下出生。她是一個女孩,長得天生麗質,有著一種不同世俗的美麗,活脫脫的就是一個水仙子下凡。她不會說話,隻能用文字來表達她的思想與情感,而且總是用古老的語言,讓她身邊的親朋好友很不解,也很不想去解。她從小就生活在有著古老氣息的街衢上,那是一條始建於清朝的街衢,由於街衢周邊的房屋都還保留著古代的樣式,在政府大力支持下,被開發成旅遊項目,開發商把綠化程度和環保力度都做到了位,少了隻是街衢往日的寧靜;街衢不遠處有著一條清澈的魚兒江環繞著,江麵上隻是因為旅遊發展的需要而再次重現了“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的人文景觀。
大人們天天都忙著和錢打交道,很少對她的成長有著關注,有的也隻是親情的關心,讓她養成了孤僻和慣於忍讓的性格。她很害羞,也很自卑,基本上不敢同認識的朋友打招呼,在教室碰見她喜歡的男孩,總是羞答答的帶著微笑,比肩而過。女孩之所以喜歡那男孩,是因為全校裏的學生都欺負她,個個都喊她啞巴,認識她的人都叫她啞巴,不認識的人都在背後指著她說:“這是個啞巴,你知道的。”隻有那男孩一直喊她的名字,一直在默默的幫助她。從此,女孩再也不在意別人怎麼喊她,因為在她心裏有著他的尊敬,她就滿足了。當時那男孩從未把他放在心裏,隻是看在眼裏,最基本的也就是:你是我同學。女孩從小就喜歡四書五經,唐詩宋詞,迷戀上了古老的文字和古老的曆史。女孩喜歡寫這些古老的詩詞,很少有人去看她寫的東西,也隻有那男孩才會看。每當女孩寫一些詩詞給那男孩看的時候,男孩隻是微笑的點點頭,隻當做是一種欣賞,也不表態,純粹是一種文學交流。啞巴也很高興,因為隻有看到他對她的作品點點頭的樣子,她內心就滿是一串串幸福的符號。直到幾年後的相見,啞巴才知道相同的是,男孩和她都生活在這一古老的街衢,不同的是,當時的男孩並不喜歡看那些古老的語言。
(二)
啞巴沒有參加高考,是因為家裏人覺得她沒必要再念下去,應該找份工作為家裏分擔生活壓力。顧影自憐的啞巴流淚了,不是因為她不能夠接受這命運,而是因為她知道,或許再也見不著他了,或許在大學裏的他不再是當年的他。慣於接受的啞巴自己找到了工作,工作很卻很辛苦,對於身材纖細的啞巴來說,這苦力強度係數足以評級。啞巴依舊堅強著,內心含淚的失落,因為能讀懂她的人是唯一的,他卻離開了這個小鎮,到遙遠的地方求學去了,不會再有第二人能夠讀懂她,隻能憑著回憶他點頭微笑的樣子當作活著的信仰。每天工作結束之後,啞巴都獨自走到魚兒江,雙手抱膝的對著江麵默默的流淚······沒有人知道她幹嘛哭,因為來旅遊的人不知道她是個啞巴,寫的東西又不是人能看得懂的,讓人覺得她怪怪的,挺可憐的。啞巴性子也很要強,受不了別人的同情,她也不需要別人的憐憫,想出了個法子,選擇在沒人的夜裏跑到魚兒江邊,用心來和魚兒江“說話”。其實,夜晚的魚兒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沒有彩燈多情的點綴,更顯得魚兒江有著一種神秘的美,平靜的水麵就像一塊靜止的水晶玻璃,倒影著江邊的美景,婀娜多姿的柳條和各式妖豔的花兒扮演著一個個風情女子的角色,卻依舊打動不了魚兒江清心寡欲的平靜。這樣一種不解風情的平靜,因為啞巴給打破了,不久被旅遊開發商冠以神話色彩,加以渲染,再次成功的推出魚兒江夜景旅遊品牌,深深的造福一方,神秘的平靜自此消失殆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