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後記(1 / 1)

為建立重慶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四大名城之一的形象,經重慶市人民政府批準,重慶市抗戰文史研究基地於2006年正式成立。自那時起,基地召開了兩次國際學術會議,來自國內的專家學者與國外專家(主要是日本學者)共同呼籲:重慶抗戰名城的話語應該從邊緣邁向世界話語主流了。

為使重慶抗戰名城話語進入世界主流,基地於2008年公開招標了六項重慶抗戰文史研究課題。基地主任指導的十餘名博士生紛紛提出申報。經基地學術委員會評審,有六項課題立項,其題目是:“重慶抗戰文學與中共南方局”、“抗戰期間中外文學中的重慶形象”、“抗戰對外宣傳通訊論”、“抗戰文藝政策論”、“抗戰外國文藝出版論”、“抗戰時期文學翻譯論”。不難看出,這些課題為重慶抗戰名城話語的呼聲不失於高昂。以上課題將支撐六篇博士論文的框架,加之基地主任指導的其他博士生所撰寫的重慶抗戰文史研究的博士論文,以及基地研究員指導的研究生中眾多的相關內容的碩士論文,必將奏起一曲曲重慶抗戰名城的大合唱,洗新人耳目。

靠以上大合唱奏響重慶抗戰名城的世界主流話語,還是一種理想。正是抱著這個理想,我在基地快正式掛牌之際向十餘名博士生、碩士生布置了寫“重慶抗戰文學的當代西方文論闡釋”與“重慶抗戰文學論爭的美學思考”書稿。這些年輕學子懷著為重慶抗戰名城話語進入世界主流的理想,數年來穿梭於重慶四川兩地各圖書館,抉剔爬梳在古色古香的抗戰資料之中,現終於完稿把各自寫的章節放在了本人的書桌上。雖然,章與章之間有落差,節與節相比顯參差,但多少都有些新意在其中。念及年輕學子們為重慶抗戰名城呐喊之“新”聲,本人欣然編之成書題名為《重慶抗戰文學新論》。正如本人在前言所說,因其新,就有從無到有、由淺入深的成長過程,所以書中某些觀點不無膚淺之處。但又想到這是為重慶抗戰名城大合唱奏出的一曲,文中的膚淺之處就有勞於大家教正了。

重慶師範大學周曉風教授是重慶市重點學科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的負責人,為呼籲重慶抗戰名城話語進入世界主流,他主持出版“區域文化與文學叢書”。叢書選擇區域性的重慶抗戰文史研究內容,《重慶抗戰文學新論》有幸被他選入。周曉風教授為重慶抗戰名城話語的呼喚及慧眼,令本人十分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