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造反有理(1 / 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中國曆史上發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一一升格魏斯、趙籍、韓虔三家為諸侯。

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事件。

本年也成為戰國的開篇之年,同時也開啟了另一個時代--造反有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三家瓜分晉國,其實是有一個過程的。

周貞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趙、魏、韓滅智氏,三分智氏的領地,三家的格局自此成形。

周考王七年(公元前434),晉幽公成了晉國的一把手。按通行的社會法則,下屬拜訪上級是合理的,上級拜訪下屬是不合理的,除非你是特困戶。可是,令人驚訝的是,富得流油的三家大佬非但不去朝見晉幽公,反倒是晉幽公提拎著大包小包,親自登門拜訪三家大佬。

事實就非常清楚了,晉幽公隻是名義上的領導人,實權架空在三家大佬的手裏。

既然晉幽公如此客氣,一一砸過桃來,三家不也得表示表示,否則顯得不近人情嘛。於是,極講禮尚往來的韓、趙、魏三家,動手瓜分了晉公室大部分土地,隻留下可憐的絳(山西侯馬市之新絳)與曲沃(山西聞喜)二邑給晉幽公--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三家廢掉晉靜公,徹底瓜分晉公室剩餘的土地,晉國滅亡。

問題是,三家大佬這樣做畢竟是違法的,因為沒有得到朝廷的許可,其行為的性質屬於目無王法,搶班奪權。

僅從周考王七年(公元前434)算起,至三家大佬取得合法身份--諸侯時為止(公元前403),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裏,竟然沒有一家諸候出麵替周天子主持公道。因為依照憲章規定--周朝的宗法製度,對於那些不服王命的人、肆意變更政治格局的人、搞分裂鬧獨立的人,有實力的諸候國可以打著周天子的旗號,實施打擊,以維護安定穩定、各自諸侯的大好局麵,這就是“尊王”。

然而事實是,不管有實力沒實力,本應出麵“兄弟維城”的諸候們,一致擺出這樣一幅麵孔--沉默。

這是一個默許造反有理的時代。

而下麵做得不合法,身為領導人的周威烈王竟然公開承認三家大佬造反有理,這就不是默許,而是直接唆使了。周威烈王自動放棄了最後的維權手段,這就無話可說了。

三家大佬沆瀣天下諸侯與周天子,表麵上是造了晉公室的反,實則是聯手將周朝立國根基之宗法製度掀翻在地,並且踏上一萬隻腳。其結果是,公道不在人心,現世秩序陷入一片混亂與慘淡。其間雖然出現過榮光與夢想--士人的崛起與學術的自由,但更多的卻是人謀鬼謀,殺聲震天。也因此,《資治通鑒》一書,即以此年為春秋與戰國的分水領。

然而我有一個疑問了:造反為什麼偏偏發生在三晉之地而不是其他地方?

弄清楚這個問題,殊非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