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8章 攬轡澄清(1 / 2)

——司馬光比較後唐莊宗、後周世宗優劣(臣光曰119)

亂世出梟雄,但往往有且隻有一人能笑到最後,稱為創業之君。司馬光的最後一篇“臣光曰”(第119篇),既是揭示之所以笑傲江湖的密笈。這不是我故作驚人之語,且看他的緊要話:

“夫天子所以統治萬國,討其不服,撫其微弱,行其號令,壹其法度,敦明信義,以兼愛兆民者也。”

也就是說,能成事者,必要做到如下幾個原則:

一是堅決削平有割據反叛之誌的地方勢力,這是立國之根本。群雄競逐,說白了不就是搶地盤嘛。

二是安撫國微勢弱的臣服諸侯。這是三代以來“存亡繼絕”精神的體現,從尊重過往的共同曆史開始,延伸至尊重對手,尊重人道。武王滅商,就分封商紂的胞兄微子,以續商祀,是為宋國。

三是中央號令必須得到嚴格地貫徹執行,隻有政令暢通,才能防止地方擅權,百姓才能雨露均沾。

四是法度統一。朝令夕改,政出多門,刑賞失繩,必是亡國之兆。

五是講信用有大義。講信用是塑造國家公信力,有大義則是敦勸民間向善之風。

我稱為創業之君五條件。能做到這五條,梟雄可以是創業垂統之君;做不到,梟雄終歸風流雲散。

五代的皇帝如走馬燈,上得了台麵的,大概隻有二個:後唐莊宗李存勖和後周世宗柴榮。但符合創業之君五條件的,隻有周世宗一人。從對附屬國的不同態度上,可以看出他們的分野。

十國之一的楚,約占據湖南之境。第一任楚王是馬殷,國策是“上奉天子,下奉士民”,保境安民就行,從不主動惹事,境內也稍安。有一種說法認為,馬殷不過是庸碌之輩,全靠手下的高參們替他搖扇支撐。高鬱即是其中之一。

後唐莊宗滅梁,馬殷遵照國策,派兒子馬希範入朝進貢。馬希範後來是楚國的第三任王,也不是什麼好鳥。有一點文才,全浪費在聲玩上。可是後唐莊宗卻別有用心地說:“近來聽人說馬氏的家業,終要被高鬱奪去。可馬殷有這樣的兒子,高鬱焉能奪得了?”

後唐莊宗是真心讚賞馬希範,還是意在挑撥?司馬光認為是後者。因為馬希範的哥哥馬希聲(第二任楚王),在聽到此話後,就假借父親之命把高鬱給殺了。李存勖使用市井商賈的下三爛競爭手段,離間楚國君臣,實非帝王之體。

而同樣是附屬國來朝,柴榮對南唐的態度就大不一樣,顯得坦蕩而磊落。

顯德二年(955),周世宗伐南唐。中主李璟稱臣,去帝號,自稱唐國主。顯德六年(959),唐主遣其子李從善與鍾謨一起入貢。周世宗問鍾謨:“江南亦修兵備麼﹖”對曰:“既臣事大國,不敢複爾。”

周世宗說:“不然。向時則為仇敵,今日則為一家,吾與汝國大義已定,保無他虞。然人生難期,至於後世,則事不可知。歸語汝主:可及吾時完城郭,繕甲兵,據守要害,為子孫計。”

周世宗這番話說得很有人情味,也很傷感。“人生難期”,世事不可料,雄傑如李世民,在他生日的時候,也要哭倒在床,覺得沒意思。周世宗仿佛預見自己的不久長似的,於李從善與鍾謨來訪的同一月癸巳日(29日),在收複幽州的征途中,不幸英年早逝,留下無窮遺憾。

江南未歸服之時,周世宗抱必勝之決心,親冒矢石。大義既定,則待之如子,推誠盡言,為之遠慮。其胸襟與氣量,唐莊宗自不能與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