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我的妻子和所有家人,我從她們身上學到一個道理,對於海上之城,不應該恐懼,無論生態如何江河日下,生活如何躓踣多舛,未來總是有一個始終溫暖你心靈的火光,閃耀在內心,正如我在寫作這本書最艱難的時刻,留在記事本裏的這句話:
《河書·人生地理誌》:河至海上,無波無漾,無殤無恙,無喧無嘩;靜水深流,晶謐深廣,可取而飲,宛若挹酒漿。
感謝我的博士導師楊慧先生,她的寬容和智慧,讓我認識到人類學知識的廣遼和深邃,我從她的堅忍和循循之言中看到了人類學思維群山的奇崛風景。
感謝我的碩士導師杜駿飛先生,自從2001年成為他的學生,他一直以師友及家人的身份引領我走出人生最為低迷和困惑的光景,他對傳播、生態、社會的睿智看法和詩性言論,直接啟發了我的許多思考。
感謝南京大學的範可先生,承蒙他的友善和寬厚,我得以在博士後期間,用自由散漫的方式進行我的研究,而他時常還需承受我的言論可能帶來的詢問和苛責。感謝範可、楊德睿、邵京、楊渝東等諸位南京大學師長在多個場合裏的提點和學術情感支持。
感謝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王斯福(Stephan·Feutch·wang)、布洛克(Maurice·Bloch)、石瑞(Charles·Stafford)、恩格爾克(Matthew·Engelke)諸位教授,我從他們的課程和課外討論中獲益良多,他們開啟了我人類學思維的新疆界。
感謝更多在此來不及羅列的朋友們,他們分布在倫敦、巴黎、清邁、格拉斯哥、楓葉之城、德欽、香格裏拉、西雙版納、昆明、上海、北京、南京、廈門等地。和這些朋友的談話,都曾點亮我的思維之燈。
2011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