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下筆之前,日本剛發生了世紀大地震——9級。地震、海嘯、核泄漏,這些消息令任何一個地球人深深不安。

它提示我們,人類腳下是一個搖晃、孱弱、呻吟的地球,盡管它在綿延時間當中呈現的美仍然讓我們迷戀。人類從來不是完美的,人類社會也不是,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反複觀察自己的原因:看看自己都幹了些什麼?

日本地震後不久,我聽到另外一個消息,也是因為生態困境引發的思維想象力,但是這個想象力有個巨大的災害可能性和“迫害半徑”:有人提出抽調渤海海水進新疆。這個計劃聽上去神龍擺尾,吞噬海水,吐出,潤澤戈壁……這描述多麼具有魔幻色彩。

如果,2011年僅僅隻有這一條生態新聞,它已經足夠讓我們反思:中國的生態教育、生態知識、生態智商、生態能力和生態危機到了何種程度?

五年一度的中國五年計劃進入了第十二個輪回,在這個關鍵的節點,中國從上到下都在進行一場發展範式和路線圖的“新陳代謝”。許多各個層級的五年計劃都越來越顯示出區域中心、國際化,甚至世界中心,就差沒有說出宇宙中心這樣的超級城市和超現代特征。

在經曆了三峽工程、西南中國三江並流區域調水潤滇工程、南水北調工程、引黃入津、引灤濟津等大型區域調水之後,新疆又拋出一項更為驚人的調水計劃:“海水西調,引渤入疆”,試圖從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達到海拔1200米高度,到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再順北緯42°線東西方向的窪槽地表,流經燕山、陰山以北,出狼山向西進入居延海,繞過馬鬃山餘脈進入新疆,設想通過大量海水填充沙漠中的幹鹽湖、鹹水湖和封閉的構造盆地,形成人造的海水河、湖,以鎮壓沙漠。同時,大量海水依靠西北豐富的太陽能自然蒸發,作為濕潤北方氣候的水氣供應源增加降雨,從而達到治理我國沙漠、沙塵暴,徹底改變華北、西北地區惡劣生態環境的目的。

姑且不論涉及新疆的工程學、政治學、社會學、生態學考量,單看這項計劃選定的水源地,渤海灣是中國眾所周知的汙染死海,環渤海地區共有地級城市26座,沿岸有大小港口近百個,黃河、小清河、海河、灤河、遼河等40餘條河水流入渤海,年平均徑流量約792億立方米(2008年奧運期間,汙染嚴重的首鋼就遷往渤海灣區域的曹妃甸)。沿岸有至少217個排汙口,不分晝夜地向渤海傾瀉著汙泥濁水;此外,大量的工業及生活汙水沿地表、河口湧入渤海。根據國家環保總局2004年的數據,渤海每年收納的汙水高達28億噸(2010年這個數量突破了57億噸),占全國排汙水總量的32%;每年收納的汙染物超過70萬噸,占全國每年入海汙染物的48%;渤海水體中的無機鹽、活性磷酸鹽、銅、COD、石油、鋅等全部超標,海底泥中,重金屬竟超過國家標準20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