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尋根溯源(1 / 3)

袁隆平院士曾經回憶說:“小時候聽母親講,父親是一位很愛國的知識分子。抗戰爆發後,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幫助抗日部隊運輸軍械、給養。有一次還和朋友共同捐獻了500多把大刀送給馮玉詳的部隊。在我的記憶中,父親為人正直,不多講話,很執著。對我們兄弟教育很嚴,還輔導我們國文。母親對我影響最大,她是我小時候的啟蒙老師,晚上檢查我的作業。她性情慈善,為人厚道,做事一絲不苟。我現在做人堅持與人為善,跟母親的影響有很大的關係。”

筆者有幸於1987年10~12月在安江農校采訪袁老師母親華靜老人多次,得知袁老師在青少年時代受到良好得家庭教育,父母對其成大才影響頗深。袁老師幼年時期,有不少有趣的成長故事:

悠久的中華傳統文化熏陶

父親袁興烈,東南大學中文係畢業,文史功底深厚。教子很嚴,不僅自己酷愛詩詞,還要求隆平兄弟每天背誦一兩首唐詩宋詞。

一個中秋月圓的夜晚,父親把隆平、隆德兄弟倆拉到靠近長江岸邊的陽台走廊旁,一邊欣賞月色,一邊叫他們朗誦詩詞: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這首唐代著名詩人李白的《靜夜思》,兩兄弟早已經背誦得滾瓜爛熟了,父親在這個中秋之夜還布置了新作業,讓兩兄弟誦讀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號東坡居士)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隆平對著課本念了這首詞的上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接著,父親讓四弟隆德念詞的下片: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

讀了兩遍後,隆平、隆德似懂非懂地向父親發問請教:

隆平問:“爸爸,什麼叫‘高處不勝寒?’”

隆德問:“爸,‘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是什麼意思?”

麵對孩子一串串提問,父親從內心感到高興;但又感到難以用短短幾句話回答得清楚。父親就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想了想後,對隆平、隆德說:

“這是蘇軾的中秋詞。公元1076年的中秋之夜,39歲的他喜歡飲酒,喝得酩酊大醉作了此詞。情懷豪放、開闊,想象上天遨遊月宮的仙境,何等富麗堂皇,那情態是浪漫的,又是豪放、豁達的,這是空曠浩渺的藝術境界……‘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想到月球上的‘廣寒宮’一定是很寒冷的;想到人間,身居了高位,也應有嚴寒之感!詞人又聯想到在中秋之夜的月光下,人間翩翩起舞的情景,豈非又勝似寒冷的天上呢?從虛幻的天堂,詞人又回到現實的人間。”

這時隆平、隆德睜著一雙圓圓的大眼睛,雙手托著下巴,屏住呼吸,靜靜地聽著父親娓娓動聽的講解,時不時向天空看看皎潔的月亮,是不是真正月亮上有一個“廣寒宮”,頓時,感到真正有些寒冷起來,時不時向父親點頭,表示似懂非懂的感覺。

父親繼續對詞的下片作胸有成竹的解釋:

“在詞的下片中,詞人將天上明月的美好與地下人間的美好,融合為詞人美好的祝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嬋娟。人間、天上都有其規律性,人間不可能沒有悲歡離合,天上的月亮不可能沒有陰晴圓缺,所以稱之為‘此事古難全’。但詞人祝願‘人間永遠歡樂,天上的月亮永遠月圓’,其光輝千裏普照在地上翩翩起舞的人間,這是詞人的一種思想寄托和祝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