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絕寬恕就是傷害自己
當別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你當然會很生氣。但如果你不肯寬恕,便一直會處於這種生氣的狀態,對自己是個極大的負擔,最終傷害到的隻能是自己。
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曾被魯纓公召聘,但子思自視甚高,不肯屈身為臣。有一次,纓公自以為很虛心地問道:古代大國的君主都懂得訪賢用能,請問,那些國君都是怎樣他們交朋友的呢?沒想到,子思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心想:論地位,你是君主,我是臣下,哪敢同你交朋友呢?論道德學識,你是向我學習求教的人,怎麼能跟我論朋友呢?於是淡然地答道:古人說的話,恐怕是說國君以士人為師吧,難道說是同士人交友嗎?
纓公碰了個軟釘子,但並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他回宮以後,仍舊經常派人問候子思,經常派人給子思送肉食等禮物。子思極不欣賞繆公這套做法。最後一次,子思不客氣地把來人趕出大門,然後自己在屋裏朝著北麵君王的方向先磕頭後作揖地表示了拒絕之意。來使走後,子思仍感到憤憤不平,自己在家裏恨恨不已地說道:好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今天才知道這不過是把我當成犬馬一樣地畜養而已。纓公此後也就不再給子思送禮了。
子思見繆公不能發揮自己的才幹,於是前去辭行。繆公說:天下的君主都跟我一樣,你離開我又能怎麼樣呢?子思說:我聽說,君子就像鳥兒一樣,受了驚嚇,感覺到危機,就要振翅高飛。纓公說:其實,當君主的人不好,這在哪兒都是一樣的。你從一個不好的人那裏離開,仍舊要到一個不好的人那裏去,這是何苦呢?像你這樣,覺得君主不合脾味就離去,你還想得到其他君主的信任和重用嗎?子思毫無自責和寬恕之意,終於離開魯國,到衛國隱居著書去了。
應該說,繆公最後的這一席話是比較客觀的,道理是對的。作為一國之君,算是明智的,因為他能坦率地承認自己是一個不好的人,還能為子思設想。但是,子思卻不懂得寬恕,不給纓公台階下,終於也就沒能把自己的滿腹經綸應用到輔君治國的實踐中去。
可見啊,拒絕寬恕就是在傷害自己。
其實,如果你決定原諒對方,那麼不單令對方受益,對你自己亦是一種解脫。因為在寬恕別人同時,你也立即從被傷害中得到釋放。
這裏有篇感人的小故事。一對夫婦懷抱寬恕之心,到監獄去探視一個酒後駕車撞死他們二十歲兒子的凶手。這對夫婦得知他們獨生子被撞死後,心中充滿憤怒、痛楚、傷心和恨,但他們幾經掙紮後,毅然決定伸出愛心的手去擁抱他們的仇人。於是,他們設法與監獄聯絡,經過一年的接洽,凶手終於答應和他們見麵。
這位母親回憶了他們與凶手相見時的情景:牢房的門打開了,他緩緩走入會客室,高大、健碩的身材,整齊幹淨的衣著,方臉上閃著不安的眼神……看著他躊躇不前,眼中充滿自責的淚水……我和丈夫站了起來,輪流擁抱了他,如同擁抱我們的兒子……之後,我們同聲哭泣,他的淚水溶入了我們的淚水中,在那一瞬間,壓在我們心頭的怨恨,奇妙地消失了……
走出監獄,夫婦倆都感到釋然,憤怒和怨恨都消失了,甚至痛苦也不複存在了。但是,對凶手而言,卻絲毫不覺釋然,反而增加了自責、愧疚的負擔。他寫了好長一封信,向那對夫婦表示歉意,並且表示出獄後,立誌要替他們的兒子克盡人子之責。
如何從內心深處寬恕人
毫無疑問,要寬恕別人,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一方麵的原因是人們普遍地認為做錯了事要受到報應才算公平。因此,以牙還牙者屢見不鮮,而以德報怨者少之又少。
另一方麵的原因是受一些偏見的影響,如寬恕意味著我錯了、我屈服了或是我軟弱等等。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真正的從內心深處寬恕別人呢?
第一,要認清對方對自己的傷害,這是寬恕的前提。寬恕並不意味著過去發生的事不再重要,而是表示自己放棄懲罰別人或報複別人的動機。有些人在沒弄清楚自己的憤怒和痛苦之前就試圖寬恕別人,結果自己的不滿仍然無法消除。
第二,要發現和承認別人的優點。當你深陷所受傷害的痛苦中時,別人在自己眼裏簡直一無是處。但隻要你還能用一點點理智去發現並承認對方的優點,你會覺得這比單純容忍對方的缺點更容易。所謂知人所長,才能容人之短,就是這個意思。
第三,要糾正一些偏見的不利影響。譬如決定寬恕別人可以這樣去想:寬恕是為了修複彼此的關係並不代表軟弱、寬恕的目的不是要分清勝負,而是弄清問題的原因,然後努力解決它、寬恕不需要奴顏婢膝,目的不是去討好對方,而是進行溝通。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有了這份胸襟,相信沒有什麼人際矛盾不能化解。
57.用好自己的舌頭
舌頭決定命運
古希臘著名寓言作家伊索,因家境貧窮,年輕時曾在貴族家當奴仆。有一次,主人要宴請許多當時著名的哲學家,命令伊索準備最好的佳肴,伊索一道道的上菜,結果每一道都是各種動物的舌頭。
主人大吃一驚,問他:這是怎麼一回事?伊索回答:您要我準備最好的菜,舌頭是傳述各種學問的關鍵,對於哲學家來說,沒了舌頭,也就無法明白表達他們的哲學思想,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好的東西。
第二天,主人又要請客,故意吩咐伊索準備最壞的菜。怎知上菜時,依然是一整桌的舌頭宴。主人氣衝衝的質問伊索:今天你怎麼解釋?伊索不緊不慢地回答:禍從口出,誹謗、造謠、誣蔑、中傷、挑撥等壞事,難道不是透過舌頭產生的嗎?所以,我覺得沒有比舌頭更壞的東西了。
正如伊索所言,舌頭可能是最好的,卻也可能是最壞的。戰國時有個將相和故事,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將、相之間的那個傳話人的舌頭遞了良言的緣故。趙國大將廉頗不服宰相藺相如位居其上,揚言必辱之。而藺相如總是寬容退讓。他對手下人說,為了趙國的命運不能兩虎相鬥,要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後來有個傳話人將這話告之廉頗,廉將軍十分感動,遂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繼而兩人由不共戴天而成為刎頸之交。在這裏,如果任憑廉頗的舌頭則兩敗俱傷,國之將亡,可見,這舌頭的好壞,不隻關係到個人生死的問題,更是關係國家命運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