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國伊始,倭寇就侵擾海疆,燒殺劫掠,荼毒民眾。
朱元璋及其後繼者們采取各種措施保衛海疆,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使得明前期的倭寇沒有釀成大的禍患。
洪武元年(1368),“倭寇出沒海島中,乘間輒傅岸剽掠”。倭寇的入侵從此開始了。現按地區將倭寇主要的入侵情況敘述如下:
(一)山東、遼東倭患
洪武年間,山東、遼東的倭患,從其發展趨勢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明朝建立到洪武七年(1374)。這一時期的倭寇,規模一般不大,每股在數十人至數百人之間,他們在沿海登岸後,乘守軍疏於防備之際,以突然襲擊的方式攻入城鎮、村落,劫掠財物和人口。由於人數不多,得手後不敢久留,隨即乘船遁去。在這一時期內,山東、遼東半島的許多村鎮被倭寇焚掠,沿海人民深受其害。
洪武二年(1369),倭寇在山東沿海登陸,“寇山東濱海郡縣,掠民男女而去”。朱元璋在這年給日本國王的璽書中說:“間者山東來奏:倭兵數寇海邊,生離人妻子,損傷物命!”三年(1370)六月,“倭夷寇山東,轉掠溫、台、明州傍海之民,遂寇福建沿海郡縣”。四年(1371)
六月,“倭夷寇膠州,劫掠沿海人民”。六年(1373)七月,“倭夷寇即墨、諸城、菜(萊)陽等縣,沿海居民多被殺掠”。麵對倭夷的不斷騷擾,山東沿海軍民奮起抵抗,終於將其擊敗。
第二階段,是洪武八年(1375)至洪武二十一年(1388)。這一時期,是山東、遼陽的倭患寂靜時期。基本未見倭寇對山東、遼東沿海騷擾的記載。
第三階段,是洪武二十二年(1389)至洪武末年。這一時期,倭寇再次成患,其規模和人數超過了洪武初年。
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倭船12艘由成山洋艾子口登岸劫掠,寧海衛指揮僉事王鎮率眾抵禦,殺倭3人,繳獲器械一宗。赤山寨巡檢劉興也捕殺倭寇4人。進犯倭寇見無處下手,不得不遁走海上。
洪武二十七年(1394)十月,“遼東有倭夷寇金州,卒入新市,燒屯營糧餉,殺掠軍士而去”。
三十一年(1398)二月,倭寇犯山東寧海州(今山東牟平),由白沙海口登岸,劫掠百姓,鎮撫盧智被殺,百戶何福戰死。事聞,明太祖命登、萊二衛發兵追捕,寧海衛指揮陶鐸及其弟陶鉞出兵擊之,斬首30餘級,倭寇才退去。在追擊過程中,“(陶)鉞為流矢所中,傷其右臂”。
洪武二十二年(1389)以後,山東沿海的倭患,與洪武初年不同。主要表現在倭患次數減少而規模有所擴大。山東半島平均七年一次,並不像洪武八年(1375)前那樣頻繁,平均每年一次。遼陽地區有記載的倭患僅1次,但每次來犯倭寇的數量有所增加。這一變化的發生,是因為這踴時期明朝的海防力量有所加強,小股倭寇進犯容易被殲滅。
(二)直隸倭患
直隸的地理範圍大致相當於今江蘇、安徽兩省。
洪武年間這一地區的倭患相對較少。
洪武二年(1369)初,倭寇在直隸沿海一帶的島嶼出沒,並多次侵掠蘇州、崇明,殺傷居民,劫奪財貨。沿海各地,十分恐慌。太倉衛指揮僉事翁德,率官軍出海追捕,將倭寇擊敗,俘獲92人,並繳獲兵器、海船一宗。事奏,明太祖以翁德有功,於四月份升其為指揮副使。其官校1247人,賞綺帛50疋,銀2569兩。在戰鬥中傷亡及溺水而死者,加賜錢、布、米。並詔令翁德繼續領兵出海,追捕未盡倭寇。
不久,又有倭寇在吳淞江沿海流劫,指揮朱文率眾將其擊潰。
是年八月,倭寇進犯淮安,鎮撫吳等在天麻山將其擊敗,擒獲57人。明太祖賜吳等綺帛,以示褒獎。同時,在通州(今江蘇南通市)也有倭寇流劫。
七年(1374),倭夷寇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大任口,百戶許彰率兵抵禦,巡檢率其弓兵助擊,倭人敗走。
許彰緊追不舍,倭人返回拒戰,許彰戰死,百戶何達擊斬倭24人。
(三)浙江倭患
浙江是倭患最為嚴重的地區。洪武年間,已知倭寇較大規模的進犯就有10餘次。
洪武二年(1369),倭寇進犯溫州中界山,永嘉、玉環皆被剽掠。
三年(1370)六月,倭夷寇山東,被擊退後轉掠溫、台、明三州沿海居民。
四年(1371),倭寇再次侵犯浙江。
五年(1372),倭寇犯溫州。命羽林衛指揮使毛驤、於顯,指揮同知袁義等,領兵追捕蘇、鬆、溫、台瀕海諸郡的倭寇。毛驤等在溫州下湖山大敗倭寇,追至石塘大洋,繳獲倭船12艘、倭弓一宗,生擒130餘人。
六年(1373),倭犯浙江濱海地區。
七年(1374),倭掠焚沿海諸地,靖海侯吳禎敗之於琉球洋。
從七年(1374)至十五年(1382),浙江沿海倭患一度減弱。十六年(1383)始,浙江倭患又嚴重起來。十六年,“夷船一十八隻,寇金鄉小滬寨,官兵敵卻之”。據《明太祖實錄》記載,這年八月,“賞溫州、台州二衛將士擒殺倭寇有功者,凡一千九百六十四人文綺、鈔布、衣物有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