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曆史上,有這麼一個皇帝:被俘後又被無條件放回來;下台後又靠政變重登皇帝寶座。在明代曆史上,隻有他先後用過兩個年號。他,就是明英宗。
土木之變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去世。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繼位,改明年為正統元年,是為明英宗。
明英宗是在太監王振的服侍下長大的。王振是蔚州(今河北蔚縣)人,少年時自閹入宮。他為人狡黠,善於阿諛奉迎,因而很得明英宗的歡心。明英宗繼位後,破格提拔他為司禮監太監。明英宗對王振言聽計從,呼為“先生”而不稱名。司禮監是明宮廷二十四個衙門中職權最大的一個。其中的提督太監,兼督東廠;掌印太監,主管章奏;秉筆太監,照閣票批朱,即代替皇帝對於內閣票擬的諭旨以朱筆裁定。這樣,司禮監太監既掌廠衛,又有批紅之權,很容易借君主的權威專權用事。王振入掌司禮監後,倚仗著明英宗的寵信,壓製群臣,專橫跋扈,“生殺予奪,任己愛憎”。明代宦官專權的局麵開始形成。
王振當權之日,政治日漸敗壞,內外官吏莫不貪殘,賄賂公行。王振大權在握,群臣爭相阿附。凡朝覲官吏來見王振,必獻百金為禮。更有甚者,王振還勾結蒙古貴族,進行大量走私。他唆使其黨羽、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每年私造箭鏃數千甕送給瓦剌,瓦拉則還贈良馬給王振作為報答。在王振及其黨羽的擾亂下,明朝北部邊防受到嚴重削弱。
元朝滅亡後,蒙古貴族退出中原,返回大漠南北,不久即分為三大部:韃靼部、瓦剌部和兀良哈部。正統初年,瓦剌部強盛起來,其首領脫歡統一了瓦剌和韃靼兩大部,擁立元朝皇族後裔脫脫不歡為可汗,自稱丞相。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死,其子也先自稱太師淮王,把持大權,脫脫不歡僅是名義上的可汗。也先不僅征服了北方蒙古各部,又西征哈密,控製西域要道,東破兀良哈三衛,侵擾遼東,威脅朝鮮,日漸跋扈,成為北方嚴重的邊患。
正統十四年,也先以明朝削減馬價、拒絕求婚為借口,製造事端。七月,發兵四路向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等鎮進攻,兵鋒甚銳。大同守軍出戰失利,塞外城堡,所至陷沒。
邊報傳來,王振極力慫恿明英宗禦駕親征,希圖僥幸取勝。明英宗聽信王振的煽惑,發出親征的命令,限令兩天後出發。事出倉促,舉朝震駭,百官紛紛諫止。但明英宗一意孤行,竟下令再諫者以煽動軍心論處,斬首示眾。七月十七日,明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自己和王振率五十萬大軍匆匆從北京出發。因為來不及準備好軍隊必須的糧草輜重,便按照王振的主意,給每三個士兵發驢一頭,炒麥三鬥,戰靴兩雙。士兵還要自帶棉衣。
明軍離京後,北出居庸關,過宣府,向大同進發。大軍未至大同,兵士已乏糧,饑寒交迫,死者滿路。加上連日風雨,軍心更加動搖。隨駕的大臣都力勸明英宗趕快回京。王振對此十分惱怒,把在場的大臣痛罵一頓,又罰他們終日長跪於荒草之中。八月一日,明軍抵達大同。這時,傳來前方明軍全軍覆沒的消息。王振的心腹宦官郭敬看到事情不妙,悄悄建議退兵。王振這時也慌了手腳,急忙下令向蔚州退卻。蔚州是王振的老家,王振想把皇帝請到家中住幾天,以顯示榮耀。可是,走了四十裏以後,王振忽然想到五十萬大軍到達蔚州缺少糧食,難免不損壞自己地裏的莊稼,於是又改變了主意,下令改道向宣府撤去。也先聽說明英宗退兵,就日夜兼程,緊追不舍。
十三日,明英宗幾經迂回周折,逃到土木堡。此地距離懷來縣城近二十裏,本應入城防守。但王振檢查自己的輜重時,發現還有一千多車財物落在後麵沒有到達。這些財物都是他沿途勒索的,他怕落入也先之手,便下令全部人馬在土木堡紮營等候。兵部尚書鄺野見形勢危急,唯恐明英宗有失,兩次上奏章請明英宗迅速入關,留重兵殿後,但奏章都被王振壓下不報。鄺野拚命闖進行殿,要當麵啟奏。王振派人攔住,破口大罵:“腐儒懂得什麼軍事?再胡說八道就殺死你!”
鄺野義正詞嚴地回答說:“我為國家安危,為什麼以死來恐嚇我?!”王振愈加惱怒,喝令武士把他拉出斬首。鄺野見事情無望,在行殿外和幾個老臣抱頭痛哭。
十四日,王振想繼續撤軍,但瓦剌大軍已經逼近,遂不敢輕舉妄動。不久,瓦剌軍將土木堡團團包圍起來。土木堡地勢高,挖井兩丈多深還見不到水,而距土木堡以南十五裏的河流又被瓦剌軍占領,明軍人馬已有兩天沒喝到水,饑渴難忍,軍心更加浮動。
十五日,也先派使者假意講和,並指揮軍隊佯裝撤退。明英宗和王振信以為真,立即傳令移營就水。明軍將士接到命令,爭先恐後地跳出壕塹,向河邊飛奔。也先見明軍大亂,立即出動精銳騎兵,從四麵八方衝殺而來,大呼解甲者不殺。明軍如決堤的洪水,爭先逃竄,勢不能止。精銳的瓦剌騎兵隨後追殺。他們如同衝入密集的羊群一樣,用長矛大刀把明軍成片砍倒。滿山遍野到處都是明軍的屍體。明英宗率親軍突圍不成,下馬盤膝麵南而坐,被瓦剌軍俘虜。明英宗被俘後,護衛將軍樊忠把怒火都集中在王振身上,衝上去一錘把王振打死。他憤怒地喊道:“我為天下除此賊!”接著,又拚死衝殺,殺敵數十人,力竭而死。
這一仗,明軍士兵死傷數十萬,隨駕的數百名官員戰死。“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所得。”也先押著戰利品和明英宗,凱旋北還。這就是明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北京保衛戰
昏庸無能的明英宗朱祁鎮和利欲熏心的宦官王振,輕而易舉地就把五十萬將士葬送了。八月十七日,土木之變的敗報傳到北京,舉國震動。當時,北京隻有老弱病殘士兵不滿十萬,人心惶恐不安,一些大臣竟在殿廷上號啕大哭。
麵對咄咄逼人的瓦剌軍隊,朝廷中出現了兩種針鋒相對的意見。以翰林侍講徐珵為首的一些官僚,害怕戰爭,主張遷都南京,苟安偷生;以兵部侍郎於謙為首的一些愛國官吏則主張抗戰到底。郕王朱祁鈺召集群臣商議戰守大計時,徐珵公然主張逃跑。他裝模作樣地說:“我從星象上看出天命已變,隻有趕快南遷,才能避免更大的災難。”於謙聽到這種無恥讕言,非常氣憤,立即挺身出來予以痛斥:“言南遷者,可斬也。京師天下根本,一動則大事去矣。”他告誡人們,且莫忘記南宋偏安的教訓。由於於謙等人的據理力爭,主戰派的意見占了上風。主戰派又進而指出,國家處在生死存亡之際,必須有一個較為明智的成年皇帝。因此,他們聯名上疏,請郕王即皇帝位。二十九日,皇太後傳旨,同意郕王即皇帝位。九月六日,郕王朱祁鈺即皇帝位,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以明年為景泰元年,曆史上稱他為明景帝。
皇太後和明景帝見於謙抗戰態度堅決,就任命他為兵部尚書,抵禦瓦剌的進攻。於謙受命於危難之際,“毅然以社稷安危為己任”,在短短一個多月時間,他籌集了二十二萬軍隊,布列於京師九門之外,嚴陣待敵。在抓緊時間修造兵甲、整頓部隊的同時,為了安定人心,又奏請打開通州官倉,運米進京。在於謙的努力下,人心很快就安定了。
十月,也先挾明英宗入紫荊關,直逼北京城下。但見明軍嚴陣以待,軍容甚盛,未敢輕犯。也先置明英宗於德勝門外土城關,先是以議和為名,邀索大臣迎駕,妄圖以詭計取勝,未能得逞。繼而又以萬騎攻擊德勝門。於謙親自駐兵德勝門,指揮守軍迎戰。瓦剌軍被打得大敗,也先的弟弟索羅也被炮火擊斃。也先又轉攻西直門,也受到明軍阻擊。瓦剌軍又進攻彰義門土城,城中居民皆升屋投磚石擊敵,呼聲動天,瓦剌軍又被擊敗。在各地明軍相繼勤王京師的形勢下,也先深恐退路被截,乃挾明英宗拔營退走。
也先俘獲明英宗時,原以為奇貨可居,足以要挾明朝,但在明景帝即位以後,要挾明朝不能得逞,明英宗已失去作用,甚至成為恢複蒙古和明朝正常關係的障礙。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將明英宗放歸。蒙古貴族同明王朝又重新恢複了昔日的貢使貿易關係。
廢立太子的風波
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十五日,當了整整一年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又回到了北京。明景帝朱祁鈺親自率文武官員到東安門迎接哥哥歸國。在中國曆史上,漢族的皇帝被俘,又無條件地被送回來,這還是第一次。
朱祁鎮歸國以後,就被直接送到南宮軟禁起來了。他不能隨便召見任何人,不能過問朝政,不能越出南宮一步,得不到宮牆外麵的一點消息。他是一個帶著太上皇頭銜的囚犯。朱祁鈺把哥哥看作最危險的敵人,甚至覺得哥哥是一顆定時炸彈,隨時都可能炸毀自己的皇帝寶座。他派靖遠伯王驥為南宮守備,讓他嚴密地看守著哥哥,嚴禁其與外界交往。盡管如此,朱祁鈺仍然認為自己的地位不保險,因為“土木之變”後立的皇太子朱見深是太上皇的兒子,不是他自己的兒子。因此,他處心積慮地想廢掉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為了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也為了讓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死心塌地地跟他走,朱祁鈺用加官晉爵、賞賜金銀的辦法來籠絡大臣,希望大臣們支持自己的行動。群臣雖然已得到賞賜,卻沒有人肯冒風險建議更換太子。正當朱祁鈺萬分苦惱的時候,廣西思明州(今貴州岑鞏)都指揮黃玹上疏請求更換太子。
黃玹的異母弟黃瑜是思明州的土知府。黃玹為了竊取知府的職位,謀殺了弟弟全家。其弟的仆人向廣西巡撫衙門告發,總兵官武毅將此事上奏朝廷。黃玹為了活命,就派遣部下到北京,上疏請求更換太子。朱祁鈺得到黃玹的奏疏,大喜過望,說:“想不到萬裏之外還有如此忠臣!”他下令宣布黃玹無罪,並加封其為都督,讓他來京陛見。
朱祁鈺把黃玹的奏疏交群臣討論,提出了更換太子的問題。在朱祁鈺的授意下,內閣大學士陳循首先表示支持,接著群臣紛紛附和。隻有於謙、王直等少數人遲疑不決。最後禮部尚書胡瀅代表群臣奏稱:“陛下膺受天命,中興邦家,統續之傳,宜歸聖子。黃玹所奏,上合天心,下合民願。”朱祁鈺又一次封賞眾臣。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朱祁鈺下詔,終於把太子朱見深降為沂王,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景泰四年(1453年)十一月,新太子朱見濟突然病死。於是,立皇太子的問題馬上又成為朝中議論的中心。由於朱祁鈺再無兒子,必須立別人的兒子為太子,很多人重新想到朱見深,在心理上傾向於朱祁鎮父子。禦史鍾同、禮部儀製郎中章綸先後上疏請求重新立朱見深為太子。章綸在奏章上說:“太上皇帝君臨天下十四年,陛下宜率群臣每月朔望及歲時節旦,朝見太上皇於延安門,以極尊崇之道。而又複皇後中宮,以正天下之母儀;複皇儲於東宮,以定天下之大本。”
對朱祁鈺來說,恢複朱見深皇太子的地位,就如同請太上皇複位一樣,是諱莫如深的事。張綸這番話,說得他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鍾同、章綸關進錦衣衛大獄,嚴刑拷打。結果,鍾同被活活打死,張綸也被打得體無完膚,奄奄一息。為了便於監視朱祁鎮, 朱祁鈺下令將南宮附近的樹木全部伐去。時值盛夏,朱祁鎮平時經常倚樹休息。樹木伐去後,他得知其中的原因,更加恐慌。
廢立太子的風波,使朱祁鎮和朱祁鈺兄弟之間的矛盾更加明朗化了。
陰謀複辟
當時朝廷中,除去朱氏兄弟為了皇位明爭暗鬥以外,在大臣中也存在著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京師保衛戰以後,於謙仍然擔負著整頓和加強國防的重任,是國家的實際掌權人。他性格剛正、嫉惡如仇。為整肅朝綱,他起用了一些勇敢剛正的官員,同時又對貪贓枉法的人嚴加懲處。這些做法,激起了一些人的怨恨,當年在北京保衛戰中曾經曆下戰功的石亨就是其中之一。
正統十四年(1149年),瓦剌軍進犯大同。當時任都督同知的石亨出戰不力,臨陣脫逃,被降官奪職。也先進犯北京時,為了動員一切力量保衛北京,主持北京防務的於謙起用了石亨,命令他率軍扼守德勝門。石亨在北京保衛戰中立功受獎,又在於謙的推薦下升任京師團營的總指揮,進封武清侯。為此他對於謙感恩戴德,千方百計討好於謙。他上書明景帝,主張給於謙的兒子晉升官職。然而,大公無私的於謙卻上書懇辭,並斥責石亨的獻媚行為。他說:“當此國家多事之秋,為人臣者不應顧念私恩。石亨位居大將,沒聽說他推薦一個行伍微賤之人來報效國家,卻單單推薦我的兒子。這不合公論,有害國家。我絕不冒功領賞!”石亨對這種公而忘私的批駁忌恨在心,和於謙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副都禦史徐有貞,原名徐珵。當年他在朝廷上煽惑南遷,遭到於謙的痛斥,成為社會輿論的笑柄,因此視於謙為仇人。他因徐珵這個臭名已經遠揚,就改名徐有貞。幾年來,他多方專營,終於爬上了高位。當朝中正邪兩種勢力展開鬥爭時,他自然而然就站到了石亨一邊。
左都禦史楊善,當年是迎接太上皇的專使,對朱祁鎮複歸北京立有大功。對他的功勞,滿朝文武交口稱讚,唯有朱祁鈺表示不滿,認為楊善的行動超出了自己交給他的使命,因此對他賞賜很少。皇帝的態度使楊善大失所望。早在王振當權時,楊善就有過諂媚王振的曆史。這時他不得誌,自然也就和石亨勾結起來。
這夥陰險卑鄙的家夥湊在一起,利用朱氏兄弟的尖銳矛盾,終於導演了扶持朱祁鎮複辟的一場鬧劇。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明景帝忽生重病,臥床不起。他把石亨召到病榻前,命令他代行祭天禮。石亨心懷叵測,乘機仔細觀察了皇帝的氣色,知道他已經不久於人世了。召見完畢,石亨急忙找到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等密謀,認為立廢太子朱見深不如迎立太上皇朱祁鎮有利,可以借此邀功請賞,加官晉爵。他們又將此事告訴太常卿許斌。許斌說:“此不世功也。我老了,沒有什麼能力。徐有貞善奇策,你們應該與他一起商議。”於是,石亨、張軏連夜趕到徐有貞家商議。其實,徐有貞早就和石亨預謀此事,隻是人們不知道罷了。
正月十四日夜裏,這夥人在徐有貞家裏秘密聚會。徐有貞說:“當年太上皇被俘塞北,也是為了國家。皇上受於謙挑唆,把太上皇關在南宮七年,實在太不公平,早就該請太上皇複位!但不知太上皇是否已經得知這個計劃?”石亨等說:“昨天已經秘密通知南宮了。”徐有貞說:“好!一旦南宮有了回話,咱們就可以立即行動。”石亨、張軏等離去,分頭準備。一場宮廷政變的鬧劇即將拉開帷幕。
奪門之變
朱祁鎮從瓦剌回來,就被軟禁在南宮,至今已經整整七年了。七年來,他常常徹夜不眠,從入夜到黎明。這些年來,他失去了皇位,失去了自由。他對自己的弟弟充滿了仇恨。朱祁鎮天天都在心中祈禱,希望蒼天開眼,保佑他有朝一日重登龍廷。他太留戀那香煙繚繞、金鱗閃耀的盤龍禦座了,他太留戀那一呼百諾的帝王生活了。如今機會來了,他怎能不欣喜萬分?他讓太監轉告石亨:事成以後,一定重重賞賜他們。
正月十六日,夜幕剛剛落下,石亨等人便悄悄潛到徐有貞家裏,商量下一步的行動。大家問徐有貞:“已經報告了太上皇,下一步怎麼辦?”徐有貞假裝上樓觀察天象,然後急忙下來說:“事在今夕,機不可失。“正說著,仆從進來報告,說是邊境上傳來警報。眾人一聽,大驚失色。徐有貞卻笑著說:“諸位不必驚慌,這正是上天在保佑我們呀!邊境吃緊,正是我們派兵進宮的理由,誰敢阻攔!大家盡管放心,咱們此行必能成功!”這一席話說得眾人將信將疑,徐有貞卻儼然以軍師的姿態部署起來:張軏調兵嚴守北京九門;曹吉祥準備宮門的鑰匙,負責宮中各路;石亨負責偷開長安門;王驥在南宮準備接應;徐有貞率領精選的士兵,進南宮迎接太上皇。計議已定,眾人就迅速行動起來。徐有貞焚香祝天,隨即與家人訣別,說:“事成後功在社稷,共享富貴;事不成則禍必殺身,除非做鬼回來。”
這一天夜裏四更時分,石亨用曹吉祥偷來的鑰匙打開長安門,把近千名士兵放進皇城。守城的將士雖然感到奇怪,但也不敢阻攔,任其魚貫而入。隊伍都進城以後,徐有貞為防備意外,將城門反鎖,又把鑰匙扔進護城河裏。他說:“萬一敵人內外夾攻,大事去矣!”石亨等莫知所為,一切唯徐有貞處分。幾個人率兵趕到南宮。他們還以為王驥已經一切準備就緒,沒想到南宮的門鎖由於多年不開已經鏽死了,怎麼也打不開。這時天都快亮了,隱隱約約能聽到西邊宮中有開門的聲音。石亨見狀非常惶恐,拉住徐有貞道:“徐先生,還有成功的希望嗎?”徐有貞大聲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現在隻能進不能退了!”說完,他命令士兵取來一根大圓木,用繩子懸起來,幾十個士兵用它撞門。又命令一些士兵翻牆進入南宮,與外麵的士兵合力撞牆。不一會兒,牆倒門裂。宮門終於被打開了。
這時,太上皇朱祁鎮早已穿戴完畢,正獨坐燈下,焦急地等待接駕。他聽到動靜,便跑到院子裏呼喚石亨。眾人一見太上皇,慌忙下跪,齊聲說:“請陛下登位。”徐有貞指揮士兵用玉輦抬太上皇,但士兵們非常恐慌,一時竟抬不起來。徐有貞等親自幫助士兵們抬輦,一行人急匆匆向東華門奔去。
來到東華門時,守門的士兵拒絕石亨等人進入。正僵持間,朱祁鎮複辟心切,此時急中生智,高喊:“我是太上皇,有事入宮,何人敢拒?”門衛一聽“太上皇”三個字,不敢再阻攔。眾人乘機衝入東華門,簇擁著朱祁鎮,進入奉天殿。殿上的武士揮動著金瓜來打徐有貞,徐有貞舉刀相迎,一千多士兵一擁而上,驅逐了武士。此時皇帝的盤龍禦座還在奉天殿的角落裏,眾人把它推至正中,請太上皇下輦登座。這時,石亨和徐有貞打開了奉天殿的三對朱漆大門,敲鍾擊鼓,響亮的鍾鼓聲震蕩著明宮……晨曦初露,準備上朝的文武百官此時已經陸續來到皇宮。他們正在交頭接耳地猜測著南宮方向傳來的嘈雜聲。忽然,聽到徐有貞高聲呼喊:“太上皇已經複辟,大家快來朝賀!”突如其來的巨變把群臣驚呆了,他們麵麵相覷,不知所措。後來,隻好在徐有貞的指揮下,各整衣冠,登殿排班,依次跪伏,三呼萬歲。這一場政變就這樣取得了成功。曆史上稱之為“南宮複辟”,又叫“奪門之變”。
那位在齋宮臥床不起的明景帝朱祁鈺,聽到外麵傳來的鍾鼓聲,不禁大驚失色,連忙向身邊的太監問道:“莫非是於謙不成?”太監錯愕未答。不久,有太監跑來報告,說是太上皇複辟了。朱祁鈺連聲說:“好!好!”說著,氣喘不已,麵壁而臥。他日夜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強烈的刺激使他的病情驟然加重,再也無法起床。後來,朱祁鎮把他廢為郕王,囚禁到西宮。沒過幾天,他就死了。有人說他是病死的,有人說他是被害死的。但他究竟是怎麼死的,至今還是個謎。朱祁鈺死後,被以親王的禮儀葬於西山,其妃嬪也都被賜死殉葬。
朱祁鎮複辟的當天,就在奉天殿舉行即位大典。接著,便開始了一場大規模的逮捕和屠殺。首當其衝被迫害的,就是於謙。殺於謙時,明英宗有些不忍,說於謙實在有功。徐有貞進言:“不殺於謙,此舉為無名。”遂下毒手。於謙有功被冤殺,京郊百姓無不流涕。
明英宗複辟後,改年號為天順。比較正派的官吏相繼被害,政權又落入宦官手中,政治也繼續腐敗下去。從此,明朝的統治危機便一天天加重起來。
附錄:中國古代的宮廷政變
在中國古代社會,政變之舉,史不絕書。秦漢隋唐,代代皆有;宋元明清,俯拾皆是;魏晉南朝,“禪讓”相替;五代十國,兵變迭興。在中國古代史上,為了皇位,究竟上演了多少子弑父、臣弑君、兄弟鬩牆、互相斫殺的駭人聽聞的悲劇,恐怕很難準確地統計了。鄙人不揣冒昧,翻檢史書,將曆代的宮廷政變做了一個統計。
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政變,鄙人盡量做了比較詳細的檢索,連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那樣史事繁雜,政變頻仍的曆史時期也沒有放過。怎奈雖盡力檢索,亦難免錯漏,敬希諸位同仁補正。
一、 夏朝的宮廷政變
1、禹死,其子啟殺原定的繼承人伯益,嗣位。一說伯益讓啟。王位世襲製從此開始。
2、啟之子太康好遊獵,被有窮氏(在今山東平原一帶)首領後羿所逐。後羿又為東夷部落的寒浞所殺。後來,少康(太康弟中康之孫)得各部落之助,在有虞氏(今河南商丘)以一旅之眾(五百人)攻殺寒浞父子。
二、商朝的宮廷政變
據《竹書紀年》記載,中壬死後,伊尹放逐太甲,篡位自立。七年後,太甲殺伊尹,奪回王位。按照它的說法,曆來被推崇備至的伊尹並非聖賢,而是逐君篡位的巨奸大憝。伊尹放逐太甲,也是一次宮廷政變了。
但是,傳統的說法卻是:伊尹助湯滅夏建商,一生輔弼了商朝五代帝王,尤其是改造了一度荒唐的太甲,後人把他推崇為中國曆史上第一位賢相。《尚書》、《墨子·尚賢下》、《楚辭·天問》、《孟子》、《史記》等皆持此說。
三、周王室的宮廷政變
1、公元前675年,周大夫邊伯等作亂,燕、衛師伐周,立子穨為王;公元前673年,鄭、虢攻殺子穨,周惠王複辟。
2、公元前636年秋,周襄王廢隗後,狄人攻周,立太叔帶為王。周襄王奔鄭,求救於諸侯。次年夏,晉兵送周襄王回周複辟,殺太叔帶。
3、公元前520年,周景王死,國人立其長子猛。子朝攻猛爭位。晉出兵助猛。猛旋死於王城(《史記》稱其被王子朝攻殺;《左傳》但言“卒”,二者互異),諡悼王。晉人立其弟子丐,是為周敬王。次年,晉兵還,王子朝入王城,周敬王居澤邑,二王並存。公元前516年,晉率諸侯幫助周敬王進入王城,王子朝率領親信帶著周的典籍逃往楚國。
4、公元前505年,楚國內亂,周敬王派人到楚國刺殺王子朝。次年,王子朝之徒作亂,周敬王出奔。公元前502年,平定亂事。
5、公元前441年,周定王死,子哀王去疾立。去疾弟叔襲殺哀王自立,是為思王。五個月後,周哀王少弟嵬攻殺思王而自立,是為考王。
史料:《史記·周本紀》
《左傳》
四、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政變
1、齊國
(1)周夷王時,齊胡公被其侄山殺死,山自立為君,是為齊獻公。周宣王時,齊胡公子與齊人攻殺齊厲公無忌,立齊文公赤為君。
(2)公元前686年,連稱、管至父弑齊襄公,立襄公堂弟公孫無知。管仲奉公子糾奔魯,鮑叔牙先已奉公子小白奔莒。
(3)公元前685年春,齊雍廩殺公孫無知。夏,魯莊公率兵送公子糾入齊,公子小白(齊桓公)已先入即位。秋,齊敗魯師,逼魯殺公子糾,交出管仲。
(4)公元前643年,易牙等困死齊桓公,殺群吏,立公子無詭(《左傳》作無虧)為君,太子昭逃往宋國。
(5)公元前642年,宋襄公率曹、衛、邾之兵攻齊。齊人殺無詭,諸公子之徒拒宋兵,被擊敗。同年5月,太子昭在宋幫助下被立為國君,是為齊孝公。
(6)公元前633年,齊孝公死,公子潘殺其子而自立,是為齊昭公。
(7)公元前613年,齊昭公死,其弟商人殺太子舍自立,是為齊懿公。
(8)公元前609年,齊懿公被殺,齊人廢其子而迎立其弟公子元,是為齊惠公。
(9)公元前554年,齊靈公廢太子光而立公子牙。靈公死,故太子光在崔舒幫助下立為齊君,是為齊莊公。殺戎姬與太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