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毒美人禍亂邦國——晉國因驪姬引發的幾次宮廷政變(1 / 3)

周成王在位時,封幼弟叔虞為晉侯,傳九世進入春秋時期。春秋初年,晉國君權微弱,而國君的同宗大族曲沃莊伯及其子曲沃武公力量卻很強大。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滅晉,盡有晉地。次年,周命曲沃武公為晉侯,號晉武公。公元前677年,晉武公死,子詭諸立,是為晉獻公。

晉獻公稱得上是一位能幹的君主。他內平禍亂,外拓疆土,使晉國空前強大起來。但是,他晚年溺於酒色,親手製造變亂,禍及三個兒子、一個孫子、十幾位大臣。雖然在外流亡十九年的公子重耳回國即位,城濮一戰而成為中原侯國,使晉國登上霸主的寶座,壞事變成了好事,但這場延續三十年的變亂卻使晉國遭到極大的損失。個中緣由,還得從頭說起。

公元前672年,晉獻公決定攻打驪戎(居住在今山西晉城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按古代慣例,出兵征戰之前,先要叫主管天象曆法的官吏進行占卜。

占卜後,負責占卜的史官史蘇對晉獻公說:“此次攻打驪戎,是‘勝而不吉’。望大王還是停止攻伐為好。”

但晉獻公沒有聽從史蘇的話,照樣出兵,結果還真的打了勝仗,並俘獲了驪戎最漂亮的美女驪姬和她的妹妹少姬。

在慶賀勝利的重大宴會上,晉獻公為證明自己出兵的正確,同時也是為了奚落史蘇這次占卜的“錯誤”,特意賜酒一杯給史蘇,但沒有賞賜菜肴。

史蘇接過酒來,一飲而盡。他並不認為自己的預言是錯誤的。

晉獻公進一步責問史蘇道:“寡人不但戰勝了驪戎,而且還俘獲了天下無雙的美女驪姬。這不但是勝利,而且是大吉。真是大吉大利啊!”

麵對國君,史蘇當然不敢再加爭辯。離開宴會後,當大夫裏克問他為什麼攻伐驪戎是“勝而不吉”時,史蘇是這樣回答的:“驪戎有男子,卻也有女子。今天晉國的男子戰勝了驪戎,日後必然是驪戎的女子戰勝晉國。”

裏克追問道:“此話怎講?”

史蘇答道:“有史為證!夏桀戰勝有施時,有施人把美女妹喜獻給夏桀,結果夏因妹喜而亡;商紂王戰勝有蘇時,有蘇人把美女妲己獻給商紂王,結果商因妲己而亡……如今主上戰勝驪戎,驪戎獻驪姬、少姬二女求和,與當年如出一轍。況且主上寵愛驪姬,比起夏桀對妹喜、商紂對妲己的寵愛有過之而無不及,晉國怎麼能不重蹈夏、商的覆轍呢?”

通過上麵這些話,我們可以看出,史蘇是借占卜之名,行曆史分析之實。那麼,史蘇的預言究竟能否實現呢?

事實證明史蘇的預言是正確的。

當驪姬被帶到麵前時,晉獻公立刻被這帶有異域風味的美女吸引住了。隻見她白裏透紅的麵容,猶如含苞待放的桃花;兩隻深邃明亮的大眼睛,既透出毫無懼意的野性,又有一種勾人魂魄的魅力;纖腰雖如楊似柳,但卻呈現出一種內在的韌性和強勁,自有一種打動人心的力量美。這一切,都是晉獻公在所臨幸過的女人中從沒有見過的。望著如花似玉、別具風情的異域美女,晉獻公禁不住心猿意馬,骨軟筋酥。若不是有眾文臣武將在側,他早就按耐不住心中升騰的欲火,立刻把這個美人擁在懷裏。

晉獻公本來是準備接受群臣朝賀的,但麵對如此動人心魄的美女,他早已神不守舍了,隻是草草地應付一下,便宣布退朝了。

一夜雲雨,百般恩愛,從此奠定了驪姬在晉獻公心中別人無法取代的地位。不久,驪姬便懷有身孕。晉獻公知道後,降旨後宮對她百般照料。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驪姬生下一子,取名奚齊。奚齊的降世,更加深了晉獻公對驪姬的寵愛。

此時,晉獻公共有九個兒子,名見經傳的有五個:太子申生,齊薑所生;公子重耳、夷吾,大戎部落進貢的兩位美女所生;驪姬所生的奚齊;還有一個便是同驪姬一起入宮的少姬所生的卓子。晉獻公寵愛驪姬,便不顧太卜偃和史蘇龜筮的勸諫,擇日告廟,立驪姬為夫人、少姬為次妃。晉獻公既立驪姬為夫人,便想廢去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這驪姬不僅人長得俊美異常,而且聰明穎慧,頗有心機。一天,晉獻公被驪姬侍奉得心滿意足之後,又高興地對驪姬提起讓奚齊取代申生為太子的事。沒想到驪姬卻跪在地上說:“申生早已立為太子,各國諸侯沒有不知道的。太子無罪,豈可隨意廢掉!主上如果因我母子私情而廢掉太子,我寧願自殺,也不敢從命。”

晉獻公聽了這一番話語,竟信以為真,就打消了廢立的念頭,更加佩服夫人的賢德。

其實,驪姬的這一番話語是言不由衷的。她心裏恨不得馬上立奚齊為太子,但她估量形勢,覺得對自己不利:一來申生作太子時日已久,無故廢立,群臣不服,必然有人百般勸阻;二來申生與重耳、夷吾相友愛,三公子各有黨羽,申生地位難以動搖。說了做不到,驚動對方,反誤大事。於是,驪姬百般勸阻,騙得晉獻公的信任,暗地裏卻勾結晉獻公的內寵優施,由優施出麵,又勾結晉獻公的外寵梁五、東關五兩位大夫,讓他們離間三公子,削弱申生的力量。

一天,晉獻公臨朝聽政。梁五出班奏道:“西戎近來又在騷擾我國邊境,有些重鎮不能不加強防守。曲沃乃宗邑之地,應該派有地位、又能帶兵打仗的太子申生前去防衛;蒲城、屈城這樣的邊疆重鎮也應該派像重耳、夷吾這樣的貴公子去防守。他們三位既是高貴的王子,又都是有才能的人,派他們前去,一定能威懾住戎敵,使戎敵不敢輕舉妄動。這樣,既保衛了國家,又為幾位公子創造了建功立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