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各族反清方興未艾(1 / 3)

中國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我國的少數民族曆來多居住在邊遠山區,那裏土地瘠薄,交通閉塞,經濟相對比較落後,特別是高原地區,深山老林,生活在那裏的各族人民,大都過著十分悲慘的生活。清王朝中期,由於實行“改土歸流”,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直接統治……實際上形成了“土流並存”的局麵,各族人民遭受流官和土司、漢族地主和本民族地主的雙重壓迫。殘酷的封建統治和剝削,已使各族人民難以生活下去了,因此少數民族人民不斷舉起反清鬥爭的義旗,進行武裝起義,真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苗、瑤、侗族反清之戰乾隆五年(1740年)湖南綏寧龍家溪瑤民栗賢宇自稱能識別窖銀,號召苗民挖掘,於是苗民聚眾日漸壯大。清朝地主官吏便派兵拘捕,栗賢宇投奔廣西義寧(桂林西北)小江寨。當時小江寨的苗民正醞釀反清鬥爭,栗賢宇便乘機組織苗、瑤族各寨聯合起來,起兵反清。

4月28日,清晨,沅道楊輔臣,靖州副將薑瑞曾派綏寧把總歐國障等率軍進剿,中伏而大敗,清朝官員多被俘虜。次日,瑤各族義軍乘勝反擊,把清軍遊擊許天良包圍在湖南城步新寨。莫宜峒苗民起楊清保自稱太子,與栗賢宇部聯合。於是湖南、廣西兩省邊界地區的苗……瑤、侗各族民眾起來響應,他們攻擊燒毀營訊,反清聲勢越來越大。清軍集中湖南、廣西省兵力向綏寧、義寧中間地區進攻。苗、瑤、侗族軍民采取“官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的戰術,利用自己熟悉有利的地形英勇抗擊清軍。清軍分三路進攻:一路清軍由界溪向白水洞;一路由綏寧向竹岔;一路向長塘。由於苗、瑤、侗各族軍隊奮力抵抗,所以清軍三路均被阻截,數月不能前進。

清王朝立命張廣泗統一指揮五省軍事。“丁卯,張廣泗奏獲苗匪栗賢宇等及附瑤匪之戴名揚等,克平溪等寨”。張廣泗率兵1.5萬多人進到湖南綏寧的六馬,就遭到岩款苗軍的襲擊,又因為山區地形複雜險要無法繼續前進。“遍詢響導無有應者。”一時找不到向導,張廣泗便采取分化瓦解的政策,在當地群眾引導下,由高坪撫過三郎田到達長安坪,然後分兵進攻地靈、長塘、五川隘、岩款等地。苗、瑤、侗軍遭到突然襲擊,失守後退據十八裏蘭山……張廣泗沿山築長圍,分兵進山搜剿,栗賢宇、楊清保被俘後遭殺害。十二月,清軍大部人馬撤退,而留兵在城步、長安坪築營駐守。

苗、瑤、侗族反清失敗以後,還有一部分武裝在竹岔山一帶時聚時散,堅持反清。清王朝為了徹底鎮壓少數民族的反抗,便著手在各地招募鄉勇。乾隆六年二月,教諭吳中孚率鄉勇陳兵於竹岔山下,用以牽製反清各少數民族的軍兵,瑤族首領蘭某帶領他招募的“侗勇”自後山向反清軍民進攻,經過激烈戰鬥,苗、瑤、侗族的武裝抗清人員全部戰死。為了防止這一地區少數民族起事造反,清王朝便在苗、瑤、侗族聚居地區編立保甲,加強對這一帶少數民族的統治。

到了1832年(清朝道光十二年)湖南瑤民趙金龍起義反清。道光十年十二月,湖南江華(湖南江華瑤族自治縣)錦田寨瑤民趙金龍聚眾起義,攻占了兩河口,很快就發展到二三千人……12月2日,江華縣知縣林先梁、永州鎮左營遊擊王俊率兵鎮壓,被起義軍擊攻。起義軍乘勝進軍寧遠地區。兩廣總督李鴻賓派提督海淩阿率軍進攻。在池塘墟(蘭山縣境內)中了起義軍的埋伏,海淩阿被戰死,清軍潰退。起義軍聲勢更大,引起強烈震動。

清朝皇帝曼寧急忙調兵遣將,派總督盧坤、湖北提督羅思舉率兵進擊。而趙金龍在羅思舉領清兵還未到達之前,先發製人,親自率領八排散瑤軍及江華、錦田各寨為一路,趙福才率常寧、桂陽瑤軍為一路,趙義鳳率新田、寧遠、蘭山穀瑤軍為又一路,每路有二三千兵一舉攻下新田縣城,殺死知縣王鼎銘。這時清軍主力到達起義軍所據守的常寧洋泉鎮,清軍知道理峒天險而不敢深入進攻。皇帝曼寧命清軍把起義軍引誘到山外再各個擊破,並抽調駐貴州鎮篁苗疆清軍增援。羅思舉集合各路清軍進行圍攻,而起義軍憑借地勢險要,牆垣堅厚固守。經過激烈戰鬥。清軍沒能攻下洋泉鎮,而後清軍改用火攻,清軍向起義軍投擲火彈,圍內起火,起義軍死傷數千人。趙金龍率部突圍,不幸中彈犧牲。餘部2000多人由趙子青率領……在錦田濠江中(江華瑤族自治縣東北)也被清軍打敗。起義終於失敗。

同年,廣東連川黃瓜寨瑤民,因為清朝官府的吏役劫奪財物,搖民非常憤怒,於是聚眾響應趙金龍,舉行起義。清朝廣東提督劉榮慶派兵進行圍剿,但是卻中了起義軍的埋伏,所以清軍大敗,死都司以下清朝軍官數10人,於是清朝兩廣總督禧恩又改用招撫政策,令按察使楊振麟用銀、米、鹽、布等生活急用品散發山區瑤民。8月間,起義群眾歸降。

道光十六年(1836年)湖南新寧瑤族生員蘭正樽,以傳教授徒,聚眾數千人,進攻武岡州城,被清軍擊敗。蘭正樽率領餘部退走,而與鄉勇遭遇,經過激戰,起義軍失敗,蘭正樽在作戰中犧牲。

回民反清起事清朝乾隆三十年(1765年),新疆烏什回民發生暴動。清軍占領了新疆以後,以哈密伯克阿布都拉為阿奇木伯克與清副都統駐烏什辦事大臣素誠同駐烏什……阿布都拉極為暴虐,素誠也荒淫慘暴。當地人民不堪壓迫,公眾一致推選小伯克賴黑木圖拉為首領發起暴動。回民攻殺官吏,燒毀衙署,殺死阿布都拉,素誠自殺。清朝駐阿克蘇辦事大臣弁塔哈率兵500多人赴烏什鎮壓,暴動群眾開城門出迎,而弁塔哈竟下令向群眾射擊,於是群眾又反把城門關閉。弁塔哈圍攻烏什不克,暴動群眾2000多人出擊。弁塔哈敵不過暴動群眾,於是敗走。清朝皇帝弘曆派明瑞辦理烏什回民暴動事件,明瑞繼續圍攻烏什,回民群眾對清營發動夜襲,但因清軍已有防備,所以把回民群眾擊退,並射死其首領賴黑木圖拉。群眾又推其父額色木圖拉為首領繼續領導回民抗擊清軍。明瑞親自督陣,派600多名清兵乘夜攜雲梯攻城,但也未能破城。並且從3月到8月多次攻城都未成功。明瑞知回民固守烏什城堅不可摧,於是改變戰術,采取了長期圍困的辦法,作長圍斷其水道。烏什被困達半年之久,城內暴動群眾因缺糧、缺水而無援助,所以內部開始分裂,沙布勒擒額色木圖拉等42人出城向清軍投降,暴動失敗。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蘭州回民蘇四十三起事。甘肅安定(甘肅寶西)伊斯蘭教教長馬明心創立新教,新老教徒之間時常發生衝突。清王朝支持老教。乾隆四十六年三月,蘇四十三及韓二等率新教教徒進攻老教各村,殺死老教戶長韓三十八及老教徒100多人。清朝陝西、甘肅總督勒爾錦派蘭州知府楊世機會同河州協副將新柱帶兵200多人前往查辦。蘇四十三等襲殺楊世機和新柱,奪取軍械後進攻河州(甘肅臨夏),攻克河州後,率領新教教徒2000多人,夜攻渡洮河後直逼蘭州。陝西、甘肅總督勒爾錦率兵增援河州,忽聞回軍進攻蘭州,便急忙回軍守蘭州城,並派人飛馳清朝當局,請求援助。

3月30日,清朝皇帝弘曆命阿桂赴甘肅督統清軍。甘肅布政吏王廷讚逮捕馬明心,命令他說服回民起事民眾投降,馬明心不從,被殺害。因首領被殺,所以回民攻城更急。4月1日……清政府又命尚書和珅、額附拉旺多爾濟、領侍衛內大臣海蘭察以及額森特等赴甘肅進攻回軍。並命令明亮率四川軍從鞏昌入甘助戰。海蘭察等到達蘭州後,即督後兵進攻龍尾山並武裝老教徒,讓他們作為先導。阿桂到達軍營後,命海蘭察統一指揮各路清軍。回軍扼守“崖深陡深數十丈,斜經僅通一人”之華林山,並挖掘塹壕,截斷小路,堅守要隘。清軍多次進攻,都未奏效。作戰中總兵圖欽保陣亡。

“壬寅甘肅循化廳撒拉爾回匪蘇四十三等作亂陷河州命西安提督馬彪同勒爾謹剿之癸卯回匪犯蘭州命阿桂往甘肅調度剿賊機宜夏四月甲申朔命尚書和珅額駙拉旺多爾濟領侍衛內大臣海蘭察並巴圖魯侍等赴甘肅剿賊”。

5月,海蘭察指揮明亮、額森特等各路清軍1萬多人,分左右兩翼,猛攻華林山。回軍因水被截,多次突圍勻未成功,6月,華林山失守,蘇四十三戰死。回民餘部死守華林寺,清軍放火焚寺,回軍全部戰死。清軍擊敗回民義軍主力之後,又攻占河州。對洮河以西安定、河州、循化等地新教徒進行鎮壓,殘酷地殺死許多人。事後移陝西提督於固原,移固原總督於河州,加強了對回族居住地區的控製。

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甘肅回民田五、馬四圭起事。據《清史稿》,《高宗紀》記載:“丙午甘肅新教回人田五等作亂,命李侍堯、剛塔剿之”,“已巳命福康安海蘭察赴甘肅剿捕回匪”。

蘇四十三起事失敗後,馬明心的信徒新教阿訇(hōng轟)田五,在通渭縣石峰保修築工事,作為根據地,於乾隆四十九年四月起事,攻克通渭,進爾圍攻伏羌(甘肅甘穀)。陝西、甘肅總督李特興命固原提督剛塔率軍進攻。回軍看清軍來勢很猛,又眾寡懸殊,所以便自動撤退。清軍追擊到浪山時,田五中彈陣亡。馬四圭率領餘部退到沼澤地帶,誘使清軍追擊,因清軍不熟悉地形,故淹死1000多人。回軍轉攻靖遠,這時總督李侍堯駐軍在靖遠,急調剛塔救援。回軍撤走。清軍追擊到馬家堡時被回軍擊敗,剛塔中箭。清皇弘曆以甘肅清軍久戰無功而龍顏大怒,5月革去李侍堯總督職務,又派大學士阿桂赴甘肅督師,以福康安為陝西、甘肅總督,海蘭察為參讚大臣。這時回軍主力已退守石峰堡,用一部分兵力駐守靖寧的底店山。海蘭察於6月11日率領4000多清兵進攻底店山,經過激烈戰鬥,回軍敗陣,死傷數百人。清軍又乘勝緊逼,圍攻石峰堡。經過20多天的激烈戰鬥,回軍傷亡慘重。

馬四圭帶兵突圍中伏,傷亡1000多人。石峰堡又被清軍占領,馬四圭、張文慶等2000多人統統戰死,起事告以失敗。

彝民反清之戰清朝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雲南彝民高羅衣聚眾反清。雲南臨安(府治雲南建水)邊區彝民高羅衣自稱窩泥王,設官分職,並用漢人為官,聚眾1萬多人,襲擾瓦渣(雲南元陽東南)、溪處(元陽西北)兩土司地盤,並渡過元江向內地進軍。清朝雲南、貴州總督伯麟帶領清軍鎮壓,擊敗高羅衣以後,便議定了一些善後條規,使各土司各自安民,不得互相討伐、攻擊。

次年高羅衣從侄高老五等在藤條江一帶又聚眾攻擾郡城,也被伯麟俘虜。

清道光元年(1821年),雲南永北廳彝族人民起義反清。雲南永北廳(雲南永勝)大姚彝族、拉枯族人民因不堪忍受清王朝的官吏的壓迫,在唐老大率領下發動起義,清朝皇帝曼寧命令雲南、貴州總督慶保派兵鎮壓;並派呢瑪善為欽差大臣督辦雲南軍務。清軍先把拉枯族各寨洗劫一空。然後進剿彝各寨,起義軍經過2個多月的奮戰,終因寡不敵眾,首領被俘,起義失敗。

道光十三年(1833年),四川彝民起兵反清。彝民首領桑樹格起兵反清,占據越嶲、清溪、峨邊等地。四川提都桂涵率兵進剿,到越嶲時病死;揚芳代領涵軍繼續進攻清溪彝軍,經過激戰,彝軍敗走;進攻峨邊時,十二姓熟彝全部投降,清軍放火燒毀山內彝民所居柵寨,首領數人俘虜後被殺。桑樹格也被俘斬首。餘部皆降。

山東王倫起義清朝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壽張縣(山東陽穀南)人王倫宣傳清水教(白蓮教別支),以運氣治病,教授拳術,組織群眾,提出反對額外加征等口號在壽張起義。

王倫發動起義後,清朝壽張知縣沈濟義派兵拘捕。9月4日,王倫率領起義軍攻入縣城;

教徒王經隆在堂邑也起義響應。兩部分起義軍會合後,王倫命其義女烏三娘為先鋒,帶兵出擊,接連攻下了壽張、堂邑、陽穀、臨清等城。每到一處,開倉濟貧,得到貧苦民眾支持。

清朝山東巡撫徐績率兵鎮壓,清軍開至臨清南梁家淺,被起義軍包圍。於是清朝山東德州城守尉格圖肯,兗州鎮總兵唯一,先後派兵增援,但是各路清軍都被起義軍打敗。清帝弘曆聞訊大怒,責其無能,俱都處以死刑。而後乾隆又派左督禦史阿思哈,率鍵銳、火器二營兵增援徐績,同時命大學士舒赫德以欽差大臣之身份,由天津飛馳山東,督師清軍。王倫以為清朝派大部援軍會集,是為了給梁家淺解圍,於是王倫率軍直趨運河,想阻止清軍,不料被清直隸總兵萬朝興所率清兵阻擊,經過激戰王倫所率義軍被清軍擊敗,退守臨清。這期間舒赫德領兵到來,王倫派義軍1000多人北出牽製清軍,自己又親自率領精銳五六百人在歸城東門列隊迎戰。而舒赫德派侍衛音濟圖等率領禁旅300多人控製北門,自己率軍去進攻東門,兩軍相遭遇,義軍英勇作戰,但必竟清軍人多勢眾,武器精良,起義軍戰敗,王倫退守城內,清軍猛烈攻城,巷戰尤為激烈,短兵相接,血肉橫飛,烏三娘在屋頂上指揮巷戰,不幸中彈犧牲,義軍傷亡甚是慘重,王倫自焚而死,起義告以失敗。

台灣朱一貴、林爽文等起義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台灣朱一貴起義。據《清史稿》記載“丙寅,台灣奸民朱一貴作亂,戕總兵官歐陽凱。”“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平台灣朱一貴,解京詔獎,淡水營守備陳策固守功超攉台灣總兵。”

清王朝對台灣人民在政治上的壓迫、經濟上的剝削十分慘酷。

知府王珍橫征暴斂,淫刑勒索,激起人民的反抗。朱一貴是福建漳州府人,於康熙五十二年到台灣,後與黃殿、李勇、吳外、鄭寶瑞等來往密切,他們看到台灣地方官員隻知道飲酒、賭博,民心和軍心都不振,於是認為不如趁此起義。且朱一貴說:“我姓朱若以明朝後裔聳鄉村,歸者必眾。”大家認為可以。夏4月19日,李勇、吳外、鄭定瑞、王玉全、陳印等52人在黃殿處結盟,公推朱一貴為大元帥。招集群眾近幹人,首先乘夜攻占岡山訊。岡山距府城30多裏,消息傳到郡府,總兵歐陽凱立即召集帶兵各將商議出兵,派清遊擊周應龍率兵800多人前往鎮壓,這一天,細雨蒙蒙,周應龍率領清兵和土番行5裏,駐半路店。第二天又行15裏,屯兵角帶圍,兩天僅前進20裏。起義軍繼續進攻糠椰林,汛防把總張文學迎戰,被起義軍擊敗。而周應龍率軍僅一溪之隔不敢救援。待清軍進到岡山時,起義軍已轉移到山裏。周應龍不敢追擊,隻是縱兵焚掠附近村莊,更激起民眾的反抗,各鄉群眾紛紛聚眾反抗清軍。風山人杜君英聚眾起義,響應朱一貴並攻下淡水訊。他們又招集粵東種地傭工客民,與陳福壽、劉國基等商議掠台灣府庫。又有郭國正、翕義在草潭起義,戴穆、江國淪在下埤頭起義,林曹、林騫、林璉在新園起義,王忠在小琉球起義,都願意和杜君英、朱一貴共同共事,他們聯合作戰在赤山擊敗周應龍,殺死幹總陳元等。府城大震,台灣總兵歐陽凱、副將許雲、遊擊劉得紫等率兵1500多人進攻起義軍,5月1日在春牛埔被朱一貴、杜君英等聯合抗擊,清軍忽然內亂,清軍百總楊泰響應起義軍,刺殺歐陽凱墜馬;起義軍勇猛殺敵,守備胡忠義、千總蔣子龍、把總林彥都戰死。劉得紫率兵援救,也戰敗被俘。許雲與水師遊擊崇功均被擊斃。台廈道梁文煊、知府王珍乘艦出鹿耳門逃走,周應龍逃回大陸。義軍當日攻占府城;北路義軍在賴地、張嶽率領下攻占諸羅,殺死參將羅萬春。七日之內,起義軍發展到30萬人,除清軍守備陳策仍守淡水外,台灣全島都被起義軍占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