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3)

民俗文化是一種傳承文化,但它如果不能與民眾的現實生活保持血肉聯係,它就早被民眾淘汰了。民俗文化的研究離開現代性,同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建設一門民俗文化學,不能不考慮到它的社會效益。

民俗文化學的效用,概括地講,有兩方麵:一是保存現有的民俗遺產。一個國家在世界曆史中的地位,正是由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傳統地位及相關的人民心態所決定的。我們中華民族擁有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它不但過去起過積極作用,直到當前,它還是廣大國民不可缺少的祖國文明史知識的一部分。二是研究民俗,認識國情(包括廣大民間文化和民眾心理在內),以利腳踏實地參與現實改革。隻有正確了解全部民俗文化的性質、功能等,才能有效地弘揚優秀民俗文化,並創造新民俗。

民俗文化學的效用,具體地講,可以從以下三個層次來認識。

對民族民俗文化現象(包括它的曆史現象)的科學認識(這部分現實文化及其文明史的認識)作用——這種科學認識為文明國的國民不可缺少的一種修養。這幾年,大家公認民俗學“熱”起來了。其實,這種“熱”有幾種類型:如1.運動宣傳型:為配合某項政治運動,開展民俗宣傳,運動過後,“熱”也就消逝了。2.節日紀念型:各種大型節日前後,電台報刊出現一批民俗探源文章。年複一年,重複搬用,形成固定模式。3.文藝技巧型:影視文藝鏡頭或作品,穿插民俗,作為民族化“技巧”。4.商業廣告型:名目繁多的西瓜節、荔枝節、服裝節……看宣傳與民俗沾親帶故,實際上與民俗甚少關係。廠家的目的隻是做商品廣告。不管怎樣,這些活動,多少能使一般國民比從前更多地看得起自己的傳承文化,談論起民俗,這是好事。但如果滿足於上述情形,用民俗去完成非民俗的各種任務,或者主要僅僅為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及其他,那就偏離民俗文化學的全麵宗旨了。

目前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都把民俗傳統的效用,看做是對一個國家的曆史地位的證明。這對於我們這樣一個文明古國,更應如此。何況我們還肩負著更艱巨的繼往開來的使命。我們的目標是,弘揚民族傳統優秀文化,借鑒外來進步文化成果,創造社會主義的新文化。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研究祖國的民俗文化,主要目的,是提高國民精神的、文化的素質,以幫助改善國情,促進民族自強。這個意義是深遠的,也是根本性的。我一向主張這種深層的民俗文化學研究。像這樣一門科學,倘若隻能為眼前一些孔方兄服務,而忽略了它的更深遠的目標,那就不免自己貶值了。

指導或輔助人們去正確辨別,改革當前傳統民俗文化事象的性質效用。研究民俗文化學,掌握這方麵的科學知識,我們的工作,像前麵所提到的,不外三種:一是考察、論證傳統文化中可以基本或完全保留、繼承的民俗部分。二是考察、識別經過批判,改造可以流傳下去的民俗。三是考察、辨明必須淘汰的陳規陋俗。

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不能回避對外來先進文化的借鑒與合理吸收問題。所謂外來文化,主要指現代歐美等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的文化。它們在內容、性質和功能等方麵,都是相當複雜的,因此,對於我們的適用性,也是參差不齊的。例如,它們的先進科學、技術和某些精密的產業管理方法等,跟它們的政治、思想經濟等製度,以及生活道德風俗,就不能完全一律看待。我們積極學習他們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方法等,克服我們某些傳統的生產方式、社會組織方式以及文化觀念的局限,是十分必要的,有時甚至是刻不容緩的。但借鑒、吸收的目的,是促進本民族的現代化事業。如果忘了祖宗,一味模仿,就會變成盲從。盲從不可能把自己變成別人,反而失掉了自己。比如中國的某些陳腐的家族倫理觀念要改革,但套用西方的倫理模式來處理中國人際關係,就未必合適。何況我們還有自己的社會製度與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優良部分。至於那些跟我們的社會製度和改革要求不相適應的社會弊病和思想、作法,就不用說了。總之,對於外來文化,我們要采取一種科學態度。我們的原則是,借鑒和吸收,要有利於我們的四化建設大目標。要取人之長,而不湮沒自己的好處;並使兩者有機地融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