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下落之謎
觀點:《蘭亭序》不僅是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無人逾越的高峰。在王羲之死後,《蘭亭序》的下落就一直是個謎。有人說,唐太宗死時它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也有人說《蘭亭序》作為武則天的陪葬品存在於乾陵中;還有人認為《蘭亭序》已經毀於戰火,不複存在了。
《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帖》、《禊序》等,在中國古代書法史有“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是書聖王羲之的巔峰之作。
根據曆史記載,公元352年(即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孫綽等41位友人相聚在會稽境內的蘭亭。在聚會上,眾人飲酒賦詩,還舉行了一項叫做“修禊”的風俗活動。在活動結束時,有人提議將當日每人所作的詩文都彙集起來變成集子。於是,大家一致推舉由已有幾分酒意的王羲之執筆為這個集子作序。王羲之所作的這篇序就是後來流傳千古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蘭亭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淺溪淙淙,幽靜雅致《蘭亭序》。
據說,當時王羲之在作序的時候已經有了幾分醉意,而《蘭亭序》則是他用質地極薄的蠶繭紙、鼠須筆再配合他最擅長的中鋒行楷疾書而成。《蘭亭序》通篇洋洋灑灑28行,共324字。在短短的三百多字中,王羲之既描寫了蘭亭幽靜雅致的自然環境,也表達了與眾多朋友相聚的愉快心情,同時還抒發了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並且要知足常樂、快樂生活的美好情懷。文章不僅寓意深遠,書法上的優美更是遒媚勁健、變化無窮,特別是通篇有二十多個“之”字寫得精美絕倫、千姿百態,竟然無一雷同。據說在王羲之酒醒後再看《蘭亭序》時驚奇地發現這二十多個無一雷同的“之”字真是出神入化,連自己都被折服了。後來他又試著多次複寫《蘭亭序》,但遺憾的是,他再也寫不出那樣千姿百態的字了。最後,他終於明白了《蘭亭序》是他創作生涯中的巔峰之作,也是他這一生中唯一的不可再現的作品。因此,王羲之自己非常地珍惜《蘭亭序》,除了自己珍藏,還將它作為傳家之寶留給了後世子孫。
據記載,王羲之共有七子一女,但是他最後將《蘭亭序》留給了誰來保管傳承,卻沒有明確記載。因此,在王羲之死後,《蘭亭序》的下落就成了一個謎。直到智永禪師的出現,《蘭亭序》才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線之中。智永禪師本姓王,是王羲之的第五子徽之之後,他少年出家,人稱“永禪師”,他酷愛書法,曾閉門習書三十年,是當時聲名卓著的書法家。在智永禪師臨死前,他將自己珍愛並珍藏了多年的《蘭亭序》傳給了同樣熱愛書法的弟子辨才和尚。辨才和尚對書法也頗有研究,他十分喜愛《蘭亭序》,並且將它視為珍寶,從不示人,為了妥善保管師傅留下的寶物,他特意《蘭亭序》在臥室的梁上開鑿了一個洞,將《蘭亭序》放在裏麵。
作為書聖王羲之留下的傳家之寶,酷愛書法的人都希望一睹其風采,身為皇帝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太宗皇帝酷愛名家墨寶,在書法和文詞上也頗有名氣,當他聽說《蘭亭序》的真跡就在一個叫做辨才的和尚手裏,便屢次召見辨才,希望能看看真本。但是辨才和尚並不想將《蘭亭序》交出,於是便始終推說自己不知道真跡的下落。唐太宗明知道《蘭亭序》的真跡就在辨才的手裏,但是又不能采取強硬措施奪來,最後隻好決定智取。
唐太宗知道辨才也酷愛書法,於是派監察禦史蕭翼裝扮成書生去接近辨才,希望能有機會找到《蘭亭序》的藏所。蕭翼扮成窮書生後便來到了辨才和尚所在的永欣寺,辨才並不知道蕭翼的真實身份,隻知他是一個窮書生,而且也是酷愛書法之人,因此兩人談得很投機。在幾次的探討中,蕭翼以其對書法的獨到見解博得了辨才的好感,兩人的關係也逐漸親密起來。待兩人的關係穩定後,蕭翼便故意拿出了幾件王羲之的書法作品請辨才鑒定真偽,其實這幾件作品都是王羲之的真品,是唐太宗交給蕭翼,讓他用來騙取辨才信任的。但是辨才並不知道其中原委,他看過幾件作品後肯定了那些都是王羲之的真跡,但同時也說那些雖好,但並不是珍品,真正的珍品是《蘭亭序》,而且就在他的手裏。蕭翼故意表示不相信辨才所說,還聲稱《蘭亭序》早已下落不明,怎麼可能在他手中。辨才見蕭翼不肯相信自己所說,便說出了他如何得到《蘭亭序》的經過,《蕭翼賺蘭亭圖》是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所作為了進一步證實自己所說,還將藏在房梁上的《蘭亭序》取出來給蕭翼品鑒。蕭翼見到《蘭亭序》後故意說那是贗品來迷惑辨才,辨才不信,便時常拿出來與蕭翼共同研究,這樣反複幾次後,蕭翼就知道了辨才將《蘭亭序》藏在了什麼地方。有一天,辨才有事外出了,留下了蕭翼獨自一人在寺裏,於是蕭翼就乘機從辨才的房裏取出了《蘭亭序》,然後立刻離開永欣寺,回到京城將取得的《蘭亭序》獻給了李世民。就這樣,《蘭亭序》就到了太宗李世民的手裏。據說當辨才回到寺裏,發現《蘭亭序》不見了,非常難過,沒過多久便圓寂歸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