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一共生了四個兒子,他們是李弘、李賢、李顯和李旦。如果說,李弘和李賢是純粹的倒黴蛋和犧牲品,那麼李顯就是皇權的玩偶。他的兩個哥哥,都當過太子,一個神秘地死去,一個被廢被貶,最後被逼自殺。
李顯的大哥李弘,原本是李治頂中意的繼承人。李治看見這個兒子就打心眼兒裏疼。怎麼呢?這個李弘和李治太像了。性情像,身體像,氣質也像,完全是李治的翻版。李弘從小身體就不好,比李治還差,性情也柔弱、仁慈,具有濃鬱的文人氣質。
李治一直酷愛文學,年輕時是一個敏感而多情的文學青年。武則天也愛好文學。李弘受到他們的遺傳,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文學方麵的天賦。
10 歲那年,已是太子的李弘,敕令府裏的許敬宗、上官儀編纂了一部五百卷的文集,叫《瑤山玉彩》,當做禮物,獻給李治。這絕非討好,而是兩父子都好這口。像讀書人互贈書籍一樣,李治可高興了,賜給李弘絲綢三萬緞。真是朕的好兒子,得好好培養,不怕費神不怕費精力,這麼經典的接班人,可遇不可求。
受到良好教育的李弘,確實乖得沒話說。他對士大夫彬彬有禮,而且善於體察民間疾苦。李治看在眼裏,記在心裏,就下詔讓他任監國。監國相當於朝廷的常務副元首,是太子輔佐皇帝、參與政務的一種行政稱號,管的都是實事兒。在太子李弘監國期間,關中鬧饑荒,禁軍的部分士兵靠吃榆樹皮過日子,李弘見了,就吩咐家令寺送糧食給士兵。家令寺就是太子府掌刑法、食膳、倉庫、什物、奴婢等事的一個部門。
性格這東西就是奇特,好的一麵往往又是缺陷。李弘的仁慈和同情心,分明是暖人心窩的,可這種一味的仁慈,並不是作為一個帝王應該有的,過於仁慈,便有些窩囊,便要被人吃。內在硬不起來,你外在的身子骨還弱,打小體弱多病,怎麼能當皇帝呢?殘酷地說,李弘不具備一個帝王應有的心腸、體格和氣質。
要說這麼一個小白兔似的乖兒子,本不會和性情強悍的武則天產生衝突。至少,表麵看來,李弘沒有對武則天構成威脅。可是,他卻在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的時候,突然暴死於合璧宮,年僅24 歲。
這能不讓人有所猜測嗎?是誰害死了太子李弘?他究竟是怎麼死的?
疑竇叢生。
時光倒退到兩年前,鹹亨四年(公元673 年)八月的時候,高宗李治患病,無力料理朝政,就下詔說:“太子受諸司啟事。”什麼意思呢?就是由李弘批閱朝廷各個部門上奏的報告。意思很明確,李治讓兒子李弘接手,把國家領導人這攤事兒給扛起來。可萬萬沒想到,李治選定的這個接班人,在兩年後先行離自己而去。
那一天,李弘隨父親李治、母親武則天一同前往合璧宮,走著進去,躺著出來,猝死原因各說不一。
第一種說法是李弘體弱多病。《舊唐書·孝敬帝傳》中說:李弘患的是一種叫“癆瘵”的病。這個病就是我們今天常見的肺結核,吃藥打針都能好。可當時就是絕症,無藥可救。而且這是一種消耗型疾病,慢慢拖垮你。
白天咳,夜裏咳,無法睡眠,一個體質本就很虛弱的人,經得起多久的折騰?
李弘在以太子身份監國時,就染上了這病。到了鹹亨四年,李弘的肺病有所好轉,但不明顯。李治和武則天曾下旨:不許李弘重勞。
而李弘帶病堅持工作,由於過度勞累,病菌入侵。終於病情惡化,死在合璧宮。
這下問題就來了。這個李弘怎麼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與李治、武則天同入合璧宮時猝死?於是,猜測四起,萌生了第二種說法。
第二種說法則是武則天殺死了李弘。怎麼殺的呢?鴆殺。為什麼要殺呢?原因有二。
首先,李弘逐漸長大成熟,能力也很強。並且,太子府相當於一個小朝廷。李弘監國,自然由太子府官員輔佐。李弘監國的時間比較長,高宗李治幹脆讓朝廷的宰相去輔佐他。這樣一來,宰相和太子就形成一個強大的勢力。這時候,武則天也正在逐步獨攬朝政。麵對由宰相太子構成的集團勢力,這個不尋常的女人就得琢磨啊,一旦高宗李治歸天,她怎麼還能控製政權呢?於是,她對自己的兒子李弘起了殺心。
如果說,武則天的第一個作案動機多少還有些符合她的心態,那麼,第二個殺害李弘的原因就比較離譜了。這得從她和李弘之間的矛盾說起。
鹹亨二年(公元671 年)的時候,很偶然的一個機會,李弘發現蕭淑妃的兩個女兒——被軟禁的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這倆公主都沒出嫁,一副楚楚可憐、內分泌失調的樣子,李弘看了心裏那個酸啊。
這麼大歲數了,怎麼能不嫁人呢?
於是,仁慈善良的李弘就請奏,要把兩位老姐姐嫁出去。這下可惹惱了武則天。這小子的腦袋是被門擠了還是被驢踢了?蕭淑妃是什麼人?那是老娘的對頭。要不是當年老娘把她搞垮,你小子能有今天?
真是蜜罐裏泡大,不曉得老娘吃過多少苦,你要同情是吧,要嫁了她們是吧,那好,這兒有倆現成的值班衛士,一人配一個,完事兒。
《新唐書》是怎麼說這事兒的呢?上麵說:“義陽、宣城二公主母故幽掖庭,四十不嫁,弘聞眙惻,建請下降。武後怒,即以當上衛士配之,由是失愛。”
這個記載暴露出兩個明顯的錯誤。
第一,義陽、宣城兩位公主是高宗李治的親生女兒,生年不詳。
但是,鹹亨二年的時候,高宗多大呢?43 歲。一個43 歲的男人,他的女兒就年逾40 了,實在很科幻。
第二,《舊唐書》有一段記載:“義陽、宣城二公主緣母蕭氏獲譴,從夫外宮。”這就是說二位公主早就嫁出去了。《唐會要》也記載,義陽公主下嫁給權毅,宣城公主下嫁給王勖。這兩個人當時都不是衛士,他們都是翊衛。一字之差,出身可就大不同了,翊衛是皇帝身邊的親近衛士,貼身保鏢,隻有父輩和祖輩是大官的才有資格當上翊衛。
可見,李弘和母親武則天的這個矛盾,是不存在的。
但是,這母子二人,還有另一個矛盾,就是李弘選妃的問題。李弘最初選擇的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這個女孩兒,長得又漂亮,又知書達理,一派大家閨秀風範。李弘很喜歡她,定了婚期,說話就要娶新媳婦進門。可偏偏武則天的外甥賀蘭敏之也瞧上了這女孩兒,女孩兒不從,賀蘭敏之就強暴了她。李弘的婚事就此落空。這可是奇恥大辱啊,武氏家族真是欺人太甚,李弘怎能咽下這口惡氣,他表露出對武氏家族的仇恨。他這一表露,武則天能不覺察嗎?
於是,由於母子之間的這個矛盾,武則天就采取了秘密的行動。
殺!史書上隻有非常簡略的記載,說武則天在酒中下毒,毒死了李弘。
到底是如何下的手,沒有任何說明。
這是真的嗎?當然不是。
首先,“李弘請嫁二公主”一說,純屬杜撰。就算真有其事,至多是母子之間不痛快而已,憑武則天清醒的政治頭腦,會因此而殺了太子嗎?而且,按時間計算,“李弘請嫁二公主”一事發生在三年前,李弘死於三年後。就因為這事兒,武則天在三年後再把兒子殺了,這就有些荒唐了。
其次,李弘因為婚事落空仇恨武氏家族,這是可信的。很正常嘛,人家強暴了你未婚妻,你能不恨嗎?恨雖恨,可是李弘並沒有真正威脅到武則天,他始終病病歪歪,能不能活都成問題,武則天犯得著非要殺他嗎?況且,李弘身為太子,身邊自然有很多護衛,即便武則天要下手,也得冒很大的風險。
作為武則天來說,她不會不權衡利弊得失,她可以駕馭丈夫李治,難道就沒能力駕馭李治的翻版李弘麼?因而,武則天的作案動機很不充分,作案條件也不成熟。她隻有一種不爽的心態,就是太子和宰相構成的勢力集團,讓她感到隱隱的威脅。但這種威脅並不致命,並沒把她逼到非要殺了親生兒子的地步。
所以,關於李弘猝死一案,相比之下,第一種說法更接近事實真相,李弘確係身患肺結核,病至晚期,無法治愈而死亡。
既然如此,為什麼舊史要推斷、記載武則天鴆殺了李弘呢?這裏麵也存在兩個問題。
其一,社會輿論問題。一個女人篡班奪權當皇帝,推翻了傳統觀念,當時的人們很難接受,全社會對武則天這個女人,抱有極大的成見。因此,會產生民間流言。
其二,史書作者問題。編撰史書的作者,在書中加入了自我好惡的觀念和認識。加入一些莫須有的事件,以突出武則天的冷酷無情。
隻有一個人,比較客觀地看待李弘一案。這個人就是司馬光。他在《資治通鑒》裏說:“弘之死,其事難明,今但雲時人以為天後鴆之,疑似傳疑。”就是說:李弘猝死很難說明白真相,今日的人一說起這事兒,就以為是天後武則天用毒酒害死的,這裏麵充滿了疑問。
李弘確實是一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很短暫,才24歲,隻經曆了兩個本命年,死後被高宗追認為孝敬皇帝。
追認太子為皇帝,在中國曆史上,這是第一次。
對於這個兒子的死,從情感上來說,武則天是非常悲痛的,她親筆撰寫了《一切道經序》。這是一篇母親緬懷兒子的文章,裏麵說,回想起自己對李弘的哺育,就充滿哀傷。盡管母子之間有這樣那樣的衝突,但畢竟李弘是一個脆弱善良的乖孩子。從權力欲望來說,李弘的死又給武則天一種安慰。太子和宰相構成的勢力集團已不複存在,奪權也罷,稱帝也罷,那是後話。總之,少了一個障礙。他們母子之間,再不會有矛盾,再不會有爭鬥,再不會有歡樂或痛苦,殘存在人世間的,徒有一絲縹緲淡然的扼腕神傷。
李弘死後,沒有留下子嗣。兩個月之後,他的弟弟,武則天的次子李賢被立為太子。
李賢和他的哥哥李弘不同,他一點也不柔弱,可以說是文武雙全。
很小的時候,就讀了《尚書》、《禮記》、《論語》等書,且過目不忘。
李治也很喜歡這個孩子。李賢立為太子後,李治也令他監國。李賢做得很好,博得廣泛的讚譽和好評,李治多次給予褒獎。
22 歲的新太子李賢春風得意。可是,李賢的幸福時光僅僅持續了三個月。就在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九月的時候,高宗李治忽然向宰相大臣們提出:讓天後武則天攝政。
這個提議很雷人,當場就有宰相被雷倒。大夥兒都知道啊,李治患了風疾病後,政事有一半兒是武則天來處理,可以說是二聖臨朝。
這做法已經破例了,現在更過分,還要這女人攝政。什麼是攝政?那就是臨朝稱製,行使皇帝的權力。二聖臨朝也罷,好歹武則天還沒有發號施令的權力,這下可好,朝政諸事都不用和李治商議,直接就可以詔令執行。
宰相郝處俊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的意見是皇後臨朝就是亂政,皇帝如果病重無法料理朝政,也應該傳位於太子。
郝處俊的話當然有道理,而李治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風疾病很嚴重,無力支撐,隻想好好養病。但是,太子李賢很年輕,李治並不敢將國家和皇位全交給他。“二聖臨朝”期間,李治十分欣賞武則天處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李治打的主意是讓她攝政,願望是良好的,認為這樣可以輔佐太子李賢,當李賢更成熟時,再把皇位傳給他。他怎麼可能想到,在他死後,武則天會自個兒稱帝。如果他穿越時空,來到現在,捧著曆史書本,讀到武則天稱帝一段,讀到這女人為了獨掌皇權,瘋狂地迫害和屠殺李唐子孫,他篤定不會讓這個女人攝政,說不定早把她給殺了。
問題是,咱們知道這段曆史的結局,李治不知道,所以,他感覺不到危險。感覺不到權力增長的武則天已有了一口吞沒李唐江山的欲望,這欲望相當凶猛,勢不可擋,誰也無法遏製。
對於權欲膨脹的武則天來說,太子李賢是她掌權的一個威脅。而且,這個太子不同於李治和李弘。這個男人的身體很好。他精力充沛,幹勁十足,看不慣武則天參政。這是個大矛盾,不是小矛盾。但凡是宮廷中的矛盾都有一個規律,由隱秘到公開,先都表麵矜持著,笑裏藏把刀什麼的,但隨著矛盾升級,局麵就會無法控製。
李弘和武則天之間的矛盾亦是如此。不久以後,朝內大臣就分為兩派。一方是武後派,一方是太子派。更壞的是,太子派中也分為幾派。反對李賢的人就想出一個損招兒,像如今的下流媒體和窮極無聊的八卦愛好者傳明星緋聞一樣,散布小道消息,說李賢不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他是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所生。當時又沒有《人民日報》
可以辟謠,這消息就宮廷病菌般孳生蔓延。
這個消息到底是捕風捉影,還是確有根據呢?
如果說這消息具有一定的真實性,那麼隻有一種可能:就是高宗李治和韓國夫人有染。李賢出生的時間是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在他之前,武則天還生過兩個孩子,一個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出生的李弘,另一個是在繈褓中被悶死的小公主。兩年時間生下三個孩子,懷孕難度比較高。這個時期,武則天還是昭儀,忙著爭寵,為了得到皇後的位置,即便李治和自己的姐姐有一腿,武則天也不會跳出來,隻當眼不見心不煩了。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在對付和處理李賢時,手段毒辣殘忍,全無母子之情。因此,李賢有可能不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這個說法,站在情感的角度或許說得通。但是別忘了,在奪取皇權的鬥爭中,親人互相殺戮的事情屢見不鮮,玄武門之變的兄弟相殘就是一個例證。
我說過,曆史從不曾心軟,皇權也從不相信親情。因此,這個說法多少有些站不住腳。
另外一點,高宗李治一共有18 個兒女,其中6 個是武則天所生。
就算李賢是韓國夫人所生,這兩夫婦完全沒必要抱養韓國夫人的兒子。
有染就夠可以了,還要把私生子抱回來養,於情於理都不大可能。
所以,關於李賢身世的流言,隻是捕風捉影的謠傳。
可這謠言越傳越凶。連正諫大夫明崇儼也私下向高宗和武則天進言,說太子李賢不能繼承帝位,英王李顯和相王李旦都比他合適。從麵相上看,李顯和太宗李世民的模樣很像,而李旦的麵相很富貴。
這個明崇儼不是一隻好鳥,會些符咒幻術之類的玩意兒,和術士差不多。為了給李治醫病,常常弄些偏方,還求神拜佛什麼的,武則天也迷信,常常請他降鬼除魔。因此,明崇儼受到高宗和武則天的重用,當上正諫大夫。這是個奇特的官,既無足輕重,又重要無比。其職責是專門向皇帝提意見。因而,明崇儼的話是比較有分量的。
惡毒的流言飛語,給李賢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壓力。這孩子受不了這份兒刺激,一下頹廢了,自暴自棄。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終日沉迷於酒色,生活糜爛,甚至和戶奴趙道生搞同性戀。
這太荒唐了,你一個堂堂的太子走奴才的後門,罪孽啊罪孽。不少官員就上書規勸,李賢非但不聽,還和趙道生搞得更密切,常常賞賜金帛給他。
對兒子放浪形骸的做派,武則天又氣又恨,叫人拿了北門學士所撰寫的《少陽正範》、《孝子傳》等書籍給李賢,對他進行思想教育。
然後,武則天又寫了幾封批評信,責備兒子的行為,希望他能改過自新,重新做人。李賢原本心裏就不痛快,現在母親又來教育他,情緒就更為抵觸。如此一來,母子之間的矛盾加深了。
就在這時候,準確地說是調露元年,公元679 年,洛陽發生了一起凶殺案——正諫大夫明崇儼遇刺身亡!
這樁人命大案轟動了洛陽城。精明的武則天反應很快,將太子李賢定為重大犯罪嫌疑人,安排官員組成專案組展開調查。既然是調查太子,官員的級別就不能低。武則天安排的破案人員有兩個宰相,一個是裴炎,一個是薛元超。這兩位都是她一手提拔起來的。另外還配了一個禦史大夫高智超。這三個官員,職位雖高,但也不可能直接拿了太子來審問。於是,他們把目標鎖定在李賢的情人趙道生身上,對他嚴刑逼供,趙道生哪扛得住,牙沒打掉就開口招認:是太子李賢指使他殺害了明崇儼。
很好,證詞有了,作案凶器呢?不用你趙道生交代,武則天當即下令搜查太子東宮。這一搜查,查出更為驚人的事情——太子東宮的馬坊中藏匿了數百副鎧甲。按唐朝的規定,私藏武器是犯法的。你身為太子藏這麼多甲胄幹嗎?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企圖謀反!
案件的性質瞬間就變了,由買凶殺害國家幹部上升到陰謀奪權,這就是處死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的問題了。武則天的目的達到了,這顯然是廢掉李賢的最佳機會。但有個問題她說不通,作為太子,天下遲早是他的,何必要謀反?李治就更是想不通,覺得其中另有原因,即便李賢想謀反,恐怕也是一時糊塗,孩子還是好孩子。於是李治向武則天求情。武則天卻說:作為太子而心懷叛逆,天地所不容。應該大義滅親,怎麼可以赦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