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前5世紀~前4世紀

人物

.柯蘇斯

.卡米盧斯

從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至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人在意大利半島上主要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擴張。第一次大擴張是在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至公元前4世紀初期通過三次維愛戰爭進行的,而維愛戰爭的最後勝利便成為羅馬邁向統一意大利重要的第一步。

三戰維愛

所謂“維愛戰爭”乃是指古羅馬人與埃特魯裏亞人之間的戰爭,因戰事主要在埃特魯裏亞重城維愛進行而得名。維愛位於羅馬城東北,第伯河北岸,該城受希臘文化影響很大,比羅馬富強,一直是羅馬的強敵。早在王政時代,第三王圖魯斯、 第四王安庫斯都曾同維愛發生戰爭,第六王塞爾維烏斯和末王高傲者塔克文也曾對維愛用兵。

從公元前5世紀開始,維愛便經常以費丹那為據點騷擾羅馬城郊各部落的農牧區,發生過多次小規模戰鬥。羅馬大軍出動,維愛人便暫時退走;羅馬軍團撤退,他們又出來打劫,令羅馬不堪其擾。當時,羅馬的外敵還有厄魁人、伏爾西人和薩賓人,因此沒有充足餘力對付維愛。傳說當時戰功赫赫的法比烏斯氏族主動向元老院請纓,獨自承擔人力財力組織軍隊對付維愛。據說在初期取得了幾次勝利,奪回了費丹那,但不久慘遭維愛人伏擊,全軍覆沒,唯有一個留在家裏的未成年男孩延續該族後嗣。

半個世紀之後,羅馬執政官柯蘇斯親率大軍攻打費丹那,終於手刃維愛王一雪前恥。此後,雙方暫時平靜了20多年,公元前405年,羅馬發動第三次維愛戰爭,目的是徹底消滅這個宿敵。這次戰爭被稱為羅馬征服世界大業的第一個堅定步伐,按傳統說法,此次戰爭打得非常艱苦,羅馬大軍包圍維愛達10年之久(前405~前396),最後終於攻克。

卡米盧斯定勝局

據說,維愛人在戰前修築了高牆堅壁,準備了充足的武器彈藥和糧食,對於頂住圍攻信心十足。艱難不僅僅是對於被圍的維愛,羅馬人慣於春季出征冬季回城,士兵必須在田野中過冬,這曾經引起平民極大不滿。十年之間,軍隊幾易主帥,但都沒有能攻下維愛。大概便是在這次戰爭中,羅馬開始給士兵付軍餉(此前,服兵役是公民的義務,沒有餉銀)。在戰爭的第十個年頭裏(前396年),元老院罷免了其他行政官,任命卡米盧斯為獨裁官。卡米盧斯先是率軍征服了法利斯卡人,然後回師圍攻維愛。他發現如果直接強攻要付出慘重代價,而且通過偵察得知維愛城四周地區很適於地下工事,因此決定著手挖掘地道攻城。待地道挖成之後,他本人在外邊攻城,把敵人都引到城上,一隊人則隱秘地沿地道抵達城內,大軍裏應外合,維愛終於被攻克了。

維愛城破之後,羅馬士兵進行了大肆搶掠,維愛居民遭到了屠殺,所餘幸存者都被賣為奴隸。據傳,卡米盧斯見此情景,潸然淚下,在周圍的歡呼聲中,向諸神舉起雙手祈禱:“最偉大的朱庇特神啊!所有親眼目睹、評斷善惡的諸神啊!你們一定知道,我們羅馬人對這個城市中那些桀驁不法之徒施行不義,並非出於不公正的動機而是出於正當自衛的必要,但如果為了抵償我們的勝利,必須對我們施加懲罰的話,我祈求諸神赦免這座城市和羅馬人的軍隊,將即便是最小的傷害全加給我個人吧!”

經過三次維愛戰爭,羅馬所獲得的艱難的最後勝利具有非常意義。羅馬獲得了大量的財富和肥沃的土地,戰時的消耗得到了及時的補充,貧窮的公民分到了渴望已久的土地和戰利品,羅馬共和國內部平民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得到了緩解;羅馬的領土擴大了一倍之多,羅馬不僅鏟除了其北方的勁敵,迫使埃特魯裏亞人從此一蹶不振,而且對一些充滿敵意的拉丁城邦也起到了強大的威懾作用;常年的戰爭,使羅馬軍隊得到了鍛煉,軍事實力也頗有增長。此外,維愛戰爭期間,羅馬拉丁同盟諸城,協同作戰,先後取得了對東部山地部落——厄魁人、赫爾尼西人、薩賓人和伏爾西人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