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氣質——源於健康的自我(上)(1 / 3)

解讀氣質學說氣質,在現代漢語詞典上是這樣解釋的:①指人的相當穩定的個性特點,如活潑、直爽、沉靜、浮躁等,是高級神經活動在人的行動上的表現;②指風格、氣度。“氣”在漢語中是個神秘的字眼,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令人無法捉摸。據調查,“氣質”是現代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

“那位小姐氣質真不錯!”

“她其實不漂亮,可挺有氣質!”

“那個女人穿得挺時髦的,可一點氣質都沒有!”

“你笑起來時特有氣質!”

“那人穿裙遠不如穿牛仔裝有氣質!”

……

是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評說“誰的氣質好”或“誰的氣質不好”。毋庸置疑,隻有人類才擁有氣質,隻有人類才懂得欣賞氣質,追求氣質,塑造氣質……

但它究竟為何物,卻又是一個簡單而又奧妙的斯芬克斯之謎,令人啼笑皆非地橫亙在智商高度發展的現代人麵前:

到底什麼叫“氣質好”?

到底什麼叫“氣質不好”?

……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概念。

但同屬一個種族、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文化係統,我們每個人的概念,大致總還是可以統一的。氣質好與不好,與評價者的心理狀態、思想觀念有關。也就是, 對氣質的評價,有主觀的、個人化的一麵。

那麼,它有沒有客觀的標準?

我們不妨將氣質的科學定義與美學定義分別對應比較,關於氣質的這兩種定義,可以說關係十分微妙。二者既有相同之處,又有迥然的區別。

科學定義概念清晰,屬於心理學的範疇,我們將其稱為專家眼中的氣質。而美學定義則要混亂複雜得多,它來自於科學定義,但其麵目大大不同於它的沾頭,甚至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是對科學定義的一種反叛。美學定義嚴格說來沒有一定的規範性,它的內涵往往要受到時代、文化、時尚流行等因素的製約。可以說,美學定義存在於一個人的目光中,它每天都在變,如同一具影子,似在非在,無從捕捉。

什麼是氣質

從心理學上定義氣質:

它是我們進行心理活動時或在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強度、速度、穩定性和靈活性等動態性的心理特征。它既表現在情緒產生的快慢、情緒體驗的強弱、情緒狀態的穩定性及氣質變化的幅度上,也表現在行為、動作和言語的速度和靈活性上。

氣質類型是人一生來就有的,它仿佛使人的全部心理活動染上了獨特色彩。

這獨特的色彩,使內容相同的活動,顯示出不同的氣質。

巴甫洛夫把人的氣質分為四種:多血質、膽汁質、粘液質、抑鬱質。它們的特征分別為:

——多血質氣質的特征是活潑、好動、敏感、反應迅速、喜歡交往、注意力容易轉移、興趣和情感易交換。

——膽汁質氣質的特征是直率、熱情、精力旺盛、情緒易於衝動、心境交換劇烈。

——粘液質氣質的特征是安靜、穩重、反應緩慢、沉默少言、善於忍耐、注意力穩定難以轉移。

——抑鬱質氣質的特征是孤僻、行動遲緩、情緒體驗深刻,善於察覺到他人不易覺察的細節。

這四種氣質類型是根據神經活動的規律來劃分的,是有科學依據的。

從美學的角度來定義氣質的話,指的是一個人的風格、風度以及風貌,是通過個體的儀表、禮儀和社交等方麵來展示。

比如說,你的男朋友穿上名牌西服,你會覺得他很有氣質;假如他穿上牛仔衣,你會覺得他的形象在你的眼中簡直是糟透了。反之,也有可能。

如果你是位現代女性,你肯定會認為自己稍作妝飾後,比素麵朝天更有氣質。這中間的奧妙在哪兒呢?恐怕你也難以說清。但你能夠信心十足地回答:“好看,或不好看唄。”確實如此,關鍵的問題在於,什麼叫好看,什麼又叫不好看?二者如何界定?

氣質的美學定義在這兒幻化成了一個千麵女郎,每個人都能憑借感覺窺視到她的某一麵,但哪一麵才是真正的她呢?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眼光,根本無法統一。

氣質雖然難以捉摸,仿佛是個不解之謎,但在現代生活中,卻已是家喻戶曉,如同人的身高體重,每個人都在有意無意地衡量著它,評判著它,塑造著它,可以說,氣質已成為現代文化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可以斷言,動物,絕不會用挑剔的目光審視自己或同類的氣質。氣質是人類獨有的,是人類文明帶來的一個小禮物,裝點著我們的夢,美化著我們的生活。

氣質何來

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嗎?一個人能改變自己的氣質嗎?古代人的氣質與現代的人是否一樣?一個地方的人的氣質與另一個地方的人的氣質有可能一樣嗎?

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由於氣質問題正隨著曆史的腳步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人們對氣質的問題也就特別關心。他們關心氣質,是因為他們知道氣質對於生活、對於生命的重要性。

那麼,氣質是不是與生俱來的?

美國心理學家托馬斯認為:“在許多兒童中,這些氣質的原始特征往往在隨後的二十多年發展階段中保持。”

他是針對發現了兒童天生的氣質差異以後說這番話的。也就是,出生不久的兒童,他們就已經具有與別人不一樣的氣質了。而這種氣質又將長期保持。即,這種氣質特征和氣質類型是相當穩定的。

而這種天生的差異與穩定性,與作為氣質的生理基礎的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具有先天性與穩定性相聯係。

也就是說,由於氣質的形成有一個生理上的基礎,因而,它們的形成,與他們出生時的狀況,是有著緊密的聯係的。

嬰兒剛剛出生,為什麼就產生了區別呢?比如說,一個嬰兒與另一個嬰兒,他們哭的方式、鬧的方式,為什麼是不同的?又為什麼有的嬰兒非常吵鬧而有的則比較安靜?這個時候,作為嬰兒,他們還沒有受外界的種種影響,所以,他們所具有的這些氣質的差異,可以說明,一個人的氣質特點,主要是由先天的因素(高級神經活動的類型)所決定的,具有天賦性。

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長期致力於這個方麵的研究。他通過對高等動物的實驗發現了高級神經活動的一些特征。他在研究結果的報告中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