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非洲和大洋洲古城(3)(1 / 3)

位於阿得利街(AdderleyStreet)的市政廳,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與英國殖民地風格混合的建築,尖尖的圓柱鍾塔,配上精雕細琢的大理石雕像,成了開普敦最雄偉的建築。現在這裏是開普敦圖書館和開普敦交響樂團所在地。市政廳前的廣場是昔日“波耳戰爭”時期,英國派駐開普敦的總督閱兵場所(GrandParade)。不過現今這廣場已成了一座花卉市場,每逢星期一和星期六有跳蚤市集,每日有花市。

非斯

鏟斯蘭教聖地

非斯是摩洛哥的一座曆史古城,位於國境北部非斯省,坐落在中阿特拉斯山北麓海拔410米的高地上,為摩洛哥國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已有2800多年的曆史,被視為伊斯蘭教聖地之一。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非斯老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曆史

非斯是摩洛哥北部古城和穆斯林宗教文化中心,為摩洛哥國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已有2800多年的曆史。非斯城始建於公元前808年,摩洛哥第一個王朝國王伊德裏斯二世,他也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曾孫,於公元8世紀在汪達爾人毀壞的城址上重新修建。之後,處在從地中海到黑非洲、從馬格裏布東部到大西洋的交通要道交彙點上的非斯便茁壯成長起來了。公元9世紀,被伍麥葉人從科爾多瓦驅趕出來的安達盧西亞人在非斯河穀右岸定居下來,從突尼斯凱魯萬來的移民則在左岸安了家。1069年,這兩個社區合而為一,由此而組成了非斯城。非斯城在14世紀和17世紀達到鼎盛時期。1912年,當法國統治者把首都改建到拉巴特後,它的政治地位逐漸衰落。

非斯這個名稱是由“法斯”演變來的。在阿拉伯語裏,“法斯”意為“金色的斧子”,據說伊德裏斯二世當年主持該城破土奠基時,在麵向麥加聖城的方向發現一把金色的巨斧,伊德裏斯二世感到這是吉祥的征兆,當即給城市定名為“法斯”,後來“法斯”變成了“非斯”,並一直沿用到今天。當城市建成後,伊德裏斯二世將它定為摩洛哥第一個伊斯蘭王朝——伊德裏斯王朝的都城。在阿拉伯語裏,“法斯”還有“肥美的土地”和“鶴嘴鋤”的意思。由於非斯城建在一個不大的山穀裏,郊外丘陵環繞,山坡上橄欖樹鬱鬱蔥蔥,越過丘陵便是一望天際的大平原,小河溝渠縱橫,流水淙淙,氣候宜人,植被茂盛,終年常青,物產豐富,故有“肥美的土地”之稱。關於“鶴嘴鋤”的來曆是這樣的:有一天,伊德裏斯二世拿出一把似鶴嘴的鋤,讓手下的人傳看,因當地人從未見過這種鋤,感到非常驚奇。伊德裏斯二世命人用此鋤翻一下地,以考察此鋤是否有用,手下的人一試,發現這種鋤翻地又快又好,連聲稱讚。後來,此鋤傳到民間,很快被人們采用。為了紀念這一有意義的發現,便將伊德裏斯二世居住的城市稱為“法斯”,即今天的“非斯”。

著名的卡拉維因清真寺

非斯城在12世紀全盛時期時,擁有785座清真寺,至今仍存360餘座。其中擁有270多根圓柱的卡拉維因大清真寺(MosqueofQarawiyyin)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大學。非斯在伊斯蘭世界中的卓越地位,在某種程度上說來,就是由這座建築物奠定的。寺始建於809年,“卡拉維因”又譯作凱洛因,是阿拉伯語“凱魯萬人”的音譯。相傳,809年伊德裏斯王朝興建非斯城時,有200萬多突尼斯凱魯萬人移居非斯。他們在非斯城居住的地區被稱為“卡拉維因”,位於該區內的大清真寺也因此而得名。該寺最初名為謝裏夫(尊貴的)大清真寺,為伊德裏斯二世所建,直到859年重修時才改稱為卡拉維因大清真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