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下)(1 / 3)

畢沅為蘇軾作生日會

清秋帆先生①,生平於古人中最服膺蘇文忠公,每於十二月十九日,輒為文忠做生會。懸明人陳老蓮所畫文忠小像於堂上,命伶人吹玉簫鐵笛,自製迎神送神之曲,率幕士及屬吏門生衣冠趨拜。拜罷張宴設樂,即席賦詩。秋帆首唱,和者積至千餘家,當時傳為盛事。(清徐錫齡、錢泳《熙朝新語》)

注:①畢沅:清鎮洋人,字蘅,亦字秋帆,乾隆進士,曆官巡撫、總督。幼聰穎,能詩能文,著作有《傳經表》、《經典辨正》、《續資治通鑒》等。

譯文:畢沅字秋帆,生平最佩服的古人是文忠公蘇軾,每逢十二月十九日,都給蘇軾做生日會。把明朝人陳老蓮所畫的蘇軾小像懸掛在大堂上,讓戲子吹簫吹笛,自己作迎神送神的曲子,率領幕府士人、僚屬、門生穿戴整齊一同叩拜。拜罷設宴作樂,即席寫詩。他先寫詩,和他詩的達到一千多人,在當時傳為盛事。

老僧善對畢沅

清畢秋帆撫三秦,道經某刹,駐軒隨查。一老僧迎入,畢曰:“爾亦知誦經否?”僧答以曾誦。畢曰:“一部《法華經》得多少阿彌陀佛?”僧:“荒庵老僧,深愧鈍根。大人天上文星,作福全陝,自有夙悟。不知一部四書,得多少子曰?”畢愕然深賞之。遂捐俸置田,為香火資,並鼎新其寺。此僧固可謂具善知識者,然非畢之傲物於前,憐才於後,則貴人一怒,禍福亦不可側耳。(清孫靜庵《棲霞閣野乘》)

譯文:畢沅為陝西巡撫時,路過某佛寺,停車進寺,一個老僧迎接入坐,畢說:“你也知道念經嗎?”老僧回答說也曾念過。畢說:“一部《法華經》裏邊有多少阿彌陀佛字樣?”老僧說:“荒僻佛寺的老僧,非常慚愧本性遲鈍。大人你是上天的文曲星,為全陝西謀福,自然有天生的悟性。不知道一部《四書》裏,有多少子曰的字樣?”畢沅很吃驚,很欣賞和尚的機警,遂捐出俸祿來買田地,作為寺內的香火花費,並且將寺院進行翻新。這個老僧固然可以說是一個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導正道之人,但如果不是畢沅先是傲慢,後是愛憐才華,那麼,貴人一發怒,是福是禍也是不可預測的。

秦嶽之仇

清淮安太守趙公名璠,因公赴徐州。途次見推小車者,將客人行李拋擲路旁,怒形於色,不願推送,客錯愕無所措。趙停車問之,車夫乃言曰:“小人自徐州受雇,推送此客,行三日矣,尚不知其姓。今日偶問及,知伊姓秦,小人姓嶽,安能為仇家作仆禦耶?”趙大笑,因諭之曰:“秦嶽之仇,乃六百年前事爾,何憾於客耶?”車夫乃悟。趙與之錢二千文,命仍送客往。(清徐錫齡、錢泳《熙朝新語》)

譯文:淮安太守趙璠,因公事到徐州去,中途遇見一個推小車的人,將客人的行李丟棄在路旁,滿麵怒容,不願意再給客人推送,客人驚訝不知如何是好。趙停車問他為什麼,車夫就說:“小人從徐州被雇用推送這個客人,已經走了三天,還不知道他姓什麼,今天偶然問了問,知道他姓秦,小人我姓嶽,我哪裏能給仇家作推車的仆人呢?”趙大笑,於是告訴他說:“秦家與嶽家的仇恨,是六百年以前的事了,你現在還仇恨這個客人幹嗎?”車夫才明白了。趙給了他二千文錢,讓他仍然送客人前去。

王某夫妻重聚

清耿逆叛時,浙閩間土寇出沒,道路梗阻。新選閩中邑令王公挈眷之任,徐遇盜掠,夫人走避相失,比曉不知夫所在,恐辱於賊,以垢塗麵乞食於野。訪至西安①,仍杳然,乃齧指血題《絕命詩》於襟,欲投井死,村人救而免,達之邑宰,詢悉顛末,嘉其節,款留內署為女公子師,出示訪王下落。未幾,王公適來投刺見宰,近入詳詢曆難狀,獨不以夫人告,而使夫人親治饌以進。酒半,王泣下。宰故詢之,曰:“此味絕類亡荊所治,且斷蔥亦以寸為度,見之不覺感觸耳。”宰佯為歎息。既而請以妹娶之,王不允,強而後可。乃別設館舍,治奩具,而以王夫人歸之,屬仆婢輩勿泄。王猶不樂,交拜入掩麵泣,目不一及,夫人固知之,至是則悲喜交集,不及待則泣而語曰:“王郎猶念及糟糠乎?”王視之,乃妻也。相抱而哭,各述流離狀,知宰之盛德,而詭詞以合之也。時王公文憑已失,宰為詳谘補給,得之官。自是兩家誼同至戚,使問不絕。宰尋以行取,擢禦史,人謂盛德之報。(清徐錫齡、錢泳《熙朝新語》)

注:①西安:疑此西安當為浙江衢縣。該縣有此舊稱。

譯文:(康熙年間)逆臣耿精忠叛亂時,浙閩之間土寇興起,道路受阻。新任的閩中某縣縣令王某帶家眷去上任,中途遇上盜賊劫掠,夫人在逃跑途中與丈夫走失,到天明的時候還不知道丈夫在哪裏,怕被賊汙辱,便用髒東西抹在臉上四處討飯。尋到西安,仍無丈夫音信,就咬破手指以血在衣襟上寫了《絕命詩》,想投井而死,被村人救下,報告給縣官,縣官經詢問了解全部情形後,嘉美她的節操,款待她留她在衙署裏給女兒做教師,貼出告示尋王的下落。不久,王恰好投上名片來見縣令,縣令把他請進來詢問他經曆禍難的情形,偏不告訴他他的夫人在這裏,卻使他的夫人親手做菜給他吃。吃到一半,王哭了,縣令故意問他為什麼落淚,王說:“這個菜味十分像我已故妻子所做的,並且蔥也都切得一寸長(和我妻所切的一樣),見了不禁感觸於心。”縣令假裝為他歎息。接著提出要把妹妹嫁給他,王不答應,強迫他才答應了。於是另設住處,置辦新婚用品,將王夫人嫁給他,囑咐奴仆不要泄露。王很不開心,夫妻交拜進屋後捂著臉哭,也不看新人一眼。他的夫人已經知道嫁的是他,到這時是又悲又喜,等不及了就哭著對他說:“王郎還記念妻子嗎?”王看向新娘,才發現是妻子。相互抱頭大哭,各自述說流落的情形,才明白縣令的大德,而巧言讓他們團聚。這時王的縣令憑證已經丟了,縣令上報給他補發,他得以去上任。從此兩家如同至親,互相來往不斷。縣令不久以善行被上司看中,升為禦史,人們說這是他行大德的回報。

失名之患傳千古

清謝薌泉侍禦,性豪宕①,嘉慶初,和珅尚當權,其奴隸抗縱無禮,無敢忤者。謝巡南城,遇和珅妾兄某,馳車衝騶從,公立命擒之,仗以巨杖,因焚其轂②,人爭快之。王給諫鍾健,希和意,劾罷謝官。管禦史世銘笑曰:“今日二公各有所失。”有問之者,答曰:“謝公失官,王公失名。失官之患,不過一身;失名之患,至傳千古矣。”(清孫靜庵《棲霞閣野乘》)

注:①宕:音dàng,放縱,不受約束。②轂:音gǔ,車輪中間車軸貫入處圓木,因以代稱車。

譯文:侍禦謝薌泉,性情豪放不拘。嘉慶初年(1796年),和珅尚且當權,他的家奴橫行霸道不講理,沒人敢惹他們。謝在南城巡查,碰到和珅小老婆的哥哥某某人馳車衝撞了謝的隨從,謝立即命令捉起來,用大棍子打,並且燒了他的車,人們互相傳說這件大快人心的事。給諫王鍾健迎合和珅的心意,彈劾罷了謝的官。禦史管世銘笑道:“今天這件事,兩個人都有所失。”有人問失掉了什麼,管世銘回答說:“謝公丟失了官位,王公丟失了名聲。丟官的害處,不過止於自身;丟名的害處,卻流傳千古了。”

廚役羞牛鑒

清甘肅牛製府鑒①,少時家綦貧,徒步走千餘裏,至西安,肆業關中書院,無以給饔餐資,常寄食於院中之廚役某叟家。牛後通籍,報以千金。及督兩江,某叟猶健在,年逾七十矣,家亦小康,因往訪牛,牛留之署中。及鴉片戰事起,牛附和奕山、伊裏布等,力主和議,陷陳忠湣、裕靖莭於死。某叟乃大憤,馳書告其子,舉家中產業,凡以牛贈金營運所殖者,悉斥賣之,彙其銀至江南,計逾二千金。乃持以謁牛曰:“牛先生,昔吾所以解衣推食者,以子氣貌英偉,將來必大用,為國家名臣耳,豈望報乎?今子乃誤國至此,吾義不受子之惠。請以昔所贈,及曆年所得子金悉還之子。吾仍為廚役,不慮餓死也。”牛亟起謝,竟拂衣去,告貸於鄉人,乃得歸。聞牛同鄉述此事,惜竟不知其姓名矣。牛先生者,牛昔為諸生時,某叟常以相稱者也。(清李嶽瑞《春冰室野乘》)

按:牛鑒,清甘肅武威人,字鏡堂。嘉慶進士。任河南巡撫時,頗有政聲。但在兩江總督任內,當道光二十二年英軍入侵時,臨陣退逃,遂使聲名掃地。廚役之舉,實堪嘉尚。

譯文:甘肅人總督牛鑒,小時家裏很窮,步行一千多裏到西安,在關中書院學習,因沒錢買飯,常常在院裏的廚役某老頭的家裏寄食。牛做官之後,以千金報答他。到他任兩江總督時,某老頭還健在,年過七十了,家裏也是小康,於是前去見牛,牛把他留在官署裏。鴉片戰爭爆發後,牛附和奕山、伊裏布等人極力主張講和,以致害得忠湣公陳化成、靖節裕謙殉國而死。某老頭十分氣憤,急寫信告訴他的兒子,盤點家中產業,凡是用牛贈給的錢營運賺來的全部賣出,把這筆銀子彙到江南來,共計二千多兩,他就拿上這筆錢去見牛說:“牛先生,過去我助你衣食的原因,是看你氣貌英偉,將來一定有大用,能成為國家的名臣,我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現在你卻這樣誤國,我所奉行的義理讓我不能受你的好處。現在把你過去給我的和曆年所賺的錢全部還給你。我仍然當我的廚子,也不必擔心會餓死。”牛忙起身道歉,他竟拂衣而出,向鄉人借了錢,才得以回家。聽牛的同鄉述說這件事,可惜竟不知某老頭的姓名。牛先生這個稱呼,是牛早年作秀才時,某老頭常對他使用的稱呼。

木蘭從軍本事

清嘉興沈向齋《濼源問答》雲,問:《木蘭辭》,說者謂唐初人記六朝事,別有事跡可征否?答曰:少聞之吾鄉前輩諸草廬先生雲:木蘭,隋煬帝時人,姓魏,本處子,亳之譙人也。時方征募兵,木蘭痛父髦,弟妹皆稚,慨然代行。服甲胄,操戈躍馬而往。曆十二年,閱十有八戰,人莫之識。後凱旋,天子嘉其功,除尚書郎不受,奏懇省視。及還,釋戎服,衣女衣,同行者駭然。事聞,召赴闕,煬帝欲納之。對曰:“臣無媲君之禮。”拒迫不已,遂自盡。帝驚憫,贈孝烈將軍。士人立廟,以四月八日致祭,蓋其生辰也。(清況周頤《續眉廬叢話》)

按:木蘭本事,此可備一說。

譯文:嘉興人沈向齋《濼源問答》中說,問:《木蘭辭》,說的人認為是唐初的人記述六朝時的事情,還有別的事跡可以驗證嗎?答:年少時聽到我家鄉的前輩諸草廬先生說:木蘭,隋朝煬帝時的人,姓魏,本來是處女,亳州譙地人。當時正在征兵,木蘭痛心父親年老,弟妹稚小,因此決心代父應征。便穿上盔甲戎裝,持槍騎馬前去。從軍十二年,打了十八場仗,人們都不知道她是女子。得勝歸來以後,天子嘉獎她的功勞,任她為尚書郎她不肯接受,懇求回家省親。回到家後,脫下戎裝,穿上女裝,一同來的人十分吃驚。這件事讓皇帝知道了,把她召到京城,煬帝想收她為嬪妃。她回答說:“臣沒有匹配君主的禮儀。”因無法拒絕,她就自殺了。皇帝吃驚憐憫她,贈她為孝烈將軍。當地人給她修了廟,每年四月初八來祭祀她,這一天原是她的生日。

老翁負債詩

清吾邑某老翁,生平多負欠,乃子乃孫,殆有甚焉。翁嚐詠《欠債祖師》三首以解嘲。其詩曰:自從生世債纏身,舊債才償又轉新。恰喜兒曹尤勝我,堪稱欠債老鄉紳。如今當國有良圖,國債堪將危局扶。怪煞區區先欠債,收來如許令高徒。思量欠債最難過,國債如何不怕多。我債卻無田產抵,想來國債有山河。以詼諧之筆,寓譏刺之意,冷雋可誦。(清孫靜庵《棲霞閣野乘》)

譯文:我縣某老翁,平生欠債多,他的兒子孫子比他欠債更厲害。老翁曾經詠《欠債祖師》詩三首來解嘲。他的詩是這樣的:自從生下來就債務纏上身,舊債剛償還又欠了新債。正可喜兒孫們更勝過我,我可以稱作欠債的老鄉紳了。現在朝中掌權的人有好辦法,用欠國債的方法扶持危局。讓我這小小先欠債的人也覺得奇怪,怎麼收來這樣多的高徒呢。想來欠債是最難過的,國債為什麼不怕多呢。我欠下債沒有田地產業來抵,我想國債卻有山河來抵。他的詩用詼諧的筆調,暗藏譏諷刺激朝廷的意思,讀起來冷峭雋永。

嘲烏中丞

清道光時,烏中丞巡撫浙江,但留意海塘及考試書院二事,不問民瘼。浙人作對譏之曰:“畢生事業三書院,蓋世功名一海塘。”又一次,烏至某書院,適見院中諸生爭食,烏笑曰:“好一群老鼠!”未幾,瞥見一紙在公案,上書一聯雲:“鼠無大小皆稱老,龜有雌雄總姓烏。”(清孫靜庵《棲霞閣野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