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古韻》從先秦到清末浩如煙海的文人筆記小說(亦稱野史)中,精選主要記述從帝王將相到平民百姓嘉言懿行的七百多個短篇,此中多為正史所不載或與正史相悖者。它們皆可獨立成篇,具有真實性、趣味性和可讀性。竊以為可為胡錦濤總書記所倡導的“八榮八恥”提供曆史資料和具體佐證,有助於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文化傳統和培育社會主義道德理念;在原文之後增加的注釋、按語及譯文,為青少年的閱讀和理解提供了方便。本書既可作為語文教材的補充,也可成為青少年的課外讀物;從隨意瀏覽中既可提高寫作水平,又可汲取為人處世之道。有鑒於此,深悉本著確實有益於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因而倡議付梓,並樂為之作序。
本書作者師綸為我的胞弟,原名昌綸,後改單名“綸”。他在我們這五世同堂、詩書傳家的大家庭中,同輩排行第九。他從小受雙親寵愛,曾為清末秀才、一生執教的父親經常教他識字讀詩,昌綸的成績亦常名列前茅。可惜1937年抗戰軍興以後,年長兄弟因躲日寇,結隊南逃大後方,昌綸在家失學務農。但即使在生活困頓和躲避日寇燒殺搶掠之中,仍不忘自修。之後參軍,在部隊和轉業到地方,都是做文字工作,且因經常在報刊發表短文而出席1956年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代表大會。然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中,因家庭出身及文字之累,昌綸被貶謫下放達20年之久,最佳年華消磨在超強體力勞動之中。直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才得到平反,恢複了黨籍,並分配在甘肅省政協工作。1988年64歲離休時,被聘為甘肅文史研究館館員,以文章、詩詞多產著稱。後將所發表文章集結出版了一本44萬餘言的《文史拾遺》,又刊行詩詞集五百首。近年來由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了35萬餘言的《西北馬家軍閥史》,全麵論述了西北五馬的興衰始末。如今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業,全國人民正向全麵小康邁進的大好形勢感召下,師綸作為一名文字工作者,雖年逾八十,仍博覽群書、筆耕不輟,曆數年之功,編譯成這本《清風古韻》,實在難能可貴。
最後,衷心感謝中南大學校長黃伯雲院士對本書的指導和幫助!
2010年2月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向為世界所推許。而表現在文字上的傳統文化除附載於浩瀚的正史和諸子百家名著之外,還有不少收存於唐宋以來一向不被重視的筆記小說,即所謂野史之中。筆記小說多是作者親曆、親見、親聞的“三親”材料,它們有血有肉、生動具體、樸實無華。其中諸多後人記前人之事,因顧忌較少且經過審慎思考和時間檢驗,故更為精純可信。而所記平民百姓及中下層社會一般情況,更為正史所不載。所以魯迅說:“野史是真正的曆史。”竊以為,野史可以彌補正史的不足和突破正史的局限,其生動性、可讀性更是正史所不可比擬的。
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優秀文化傳統,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增添助力,特從曆代(著重於唐宋明清)的諸多筆記小說中摘取一些短篇,其內容大多與為忠貞愛國、廉政為民、勤勞創業、仁恕待人、和諧處世、誠信交往、重義輕利、揚正祛邪、自強不息有關,共得665篇,每篇冠以小標題以醒目,篇首均標出朝代以明時。按其大體內容,分編為四類:一、關於帝後的名曰明智為帝,94篇;二、關於官吏的名曰清正為官,267篇;三、關於處世待人的名曰仁義處世,193篇;四、關於趣事軼聞的名曰博聞雅趣,111篇。各篇均照錄原文(少數為節錄),注明出處。每篇一般為一兩百字,短者僅幾十字,少數長者亦不過四五百字,可謂短小精悍,更方便讀者在工作之餘、茶飯之後輕鬆閱讀並從中得到啟迪。當然,由於時代和社會環境不同,人們的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必然有很大差異,因而不能機械地模仿,但其積極向上、揚善除惡、為國為民的基本精神則可取之處甚多。
由於所選均為古文,特作了一些技術處理,即對一些生僻字詞作了音義注釋;其內容有必要者,作了背景介紹或加了按語;逐篇作了白話翻譯。這樣,也許更便於年輕朋友對照閱覽,對掌握古文或許有些助益。
因編譯者水平有限、所見不廣,所選篇什恐難盡如人意;且因舍去了長篇,故重要曆史人物與事件的缺遺在所難免;注釋、翻譯也未必允當。不足或不妥之處,希廣大讀者及方家學者不吝指教。
師綸
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