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堯曰:“谘!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

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於皇皇後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簡在帝心。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周有大賚,善人是富。“雖有周親,不如仁人。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謹權量,審法度,修廢官,四方之政行焉,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11],天下之民歸心焉。”

“所重:民、食、喪、祭。”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功則說[11]。”

“譯文”

堯對舜說:‘嘖!你這個舜,上天安排的帝王次序,帝位要落在你的身上了,你要好好地堅持正確的治國方略。如果天下的百姓都陷入窮困之中,上天賜給你的祿位也就永遠地終結了。”舜也用這些話告誡禹。

商湯說:“我小子履鬥膽用黑公牛作祭品,明白地稟告輝煌的天帝:有罪的人我決不敢赦免。那些作為天帝的臣仆的善惡,我也不敢隱瞞遮掩,您心裏是很明白的。如果我本人有罪請不要牽連天下萬方;如果天下萬方有罪,那罪就由我一人承擔。”

周朝恩賜天下,使好人多起來。武王說:“即使有近親,也不如有仁人。百姓如果有過錯,罪過全算在我一個人身上。”

孔子說:“謹慎地審查度量衡,重新恢複廢棄了的官職,國家的政令就可以暢通了。複興被滅亡了的國家,承續已經斷絕了的世族,提拔被遺落了的人才,天下的百姓就誠服了。”

“當權者重視的是:百姓、糧食、喪禮、祭禮。”

“當權者寬容就會得到百姓的擁護,誠實講信用就會得到百姓的信任,勤敏就會產生功績,公正就會使百姓高興。”

“原文”

子張問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

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子張曰:“何謂惠而不費?”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譯文”

子張向孔子問道:“怎麼樣可以參預政事呢?”孔子說:“尊崇五種美德,去掉四種惡政,就可以從政了。”

子張問道:“是怎麼樣的五種美德?”孔子說:“君子給老百姓好處,但自己不耗費;役使老百姓,但不招致老百姓的怨恨;追求仁義,卻不貪婪財利;態度舒泰矜持,卻不驕傲;威嚴莊重,卻不凶猛。”

子張問道:“什麼叫給人民好處而自己不耗費?”孔子說:“讓老百姓做對他們有利的事,不就是使老百姓得到了好處而自己不耗費嗎?隻選擇老百姓可以幹的事情而讓他們幹,百姓還有誰會怨恨呢?自己追求仁義便得到仁義了,還貪圖別的幹什麼?君子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勢力是大是小,君子都不敢怠慢,這不就是舒泰矜持而不驕傲嗎?君子衣冠整整齊齊,目不邪視,態度莊重,使人看見就產生敬畏,這不就是威嚴莊重而不凶猛嗎?”

子張問道:“四種惡政又是什麼呢?”孔子說:“事先不進行教育就加以殺戮,叫做虐;事先不告誡而苛求立即成功,叫做暴;開始鬆懈,突然限製期限完成,叫做賊;同樣是給予人的,但在拿出手時卻舍不得,叫做吝嗇。”

“原文”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道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懂得禮節,就不能立身處世;不會分辨別人的言論,就不能了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