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書是一本以常州城東民間流傳的故事為基礎編撰的章回體小說,它以清代晚期為時代背景,以虛構人物的手法,連綴了明清時期常州城東的一些民間傳說,使之成為一部連貫的故事。小說中的太公、永川、銀生等人性格各異,充分再現了在當時曆史條件下這些人的成長煩惱、聰明機巧、生活習慣和悲壯結局,從一個側麵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和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息息相關,太平歲月的可貴和來之不易。全書約三十七萬六千餘字,寫作方法模仿中國傳統的章回體小說,思想上秉承了中國傳統的儒家倫理,內容上再現了晚清時期常州人的生活實況,是人們了解舊時常州人如何生活的一個小小窗口。文中有一些地方描寫的神鬼故事,如鬼迷興銓,北興溝上的白帆,白魚朝王,白龍娘八月初一回娘家,宋劍湖的通天蘆、太湖中鬼哭等故事,看上去荒唐可笑,但卻是當時人們的真實見聞,而且這些傳說大都有據可考,有些現象現代科學已經有了解釋,有的還需要後人去破譯,筆者正是從曆史的唯物觀出發,不敢輕易視作迷信和荒誕不經。
本書每回都有開篇詩詞作為本章的主要內容提要,其詩詞基本上遵守舊體詩的格律要求,用韻上采《新華字典》的注音;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有的平仄把握不一定準確,希望讀者予以原諒。
本書涉及到的一些地理地貌及相關建築有的已不存在,有的已經改觀,但都是按照民間傳說實錄。書中涉及到的天文、地理,生活常識,醫藥偏方,祭祀方法,酒令,都有較高的實用價值和商業價值,現在看來似乎無用甚至荒誕,但在當時,確係人們的真實生活內容,並在當時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曾得到沈小平同誌的許多幫助和指導,在此一並予以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