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裏西亞戰爭的勝利給普魯士帶來了十幾年的和平,腓特烈從容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國內建設。腓特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普魯士實行義務教育,不但貴族子女要進學校學習,平民的孩子也能在國家財政撥款的幫助下進入校園;緊接著,腓特烈又成立了柏林皇家科學院,還設立了巨額的獎金,鼓勵普魯士人探索科學的世界。腓特烈還給了普魯士人出版和言論的自由,他甚至不顧忌自己的形象,允許書店展出以自己為對象的漫畫,按照腓特烈的原話“我和我的人民達成了協議,我幹我想幹的事,而人民則說他們想說的話。”腓特烈的所作所為深深地影響了德意誌人的思維方式,那種重視教育,重視科學的態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在封建氣息殘存的18世紀中期,腓特烈的所作所為如同一盞黑夜中的明燈,吸引著各國的人文主義者,法國的大思想家伏爾泰就曾稱讚腓特烈說:“你就是我心中的國王。”1752年,被波旁王朝驅逐的伏爾泰來到了柏林,受到了腓特烈熱情的接待,兩個人一度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小資料·德國
容克貴族
容克這個詞是德語Junker的音譯,原來單指沒有騎士稱號的貴族子弟,後來泛指普魯士的貴族和大地主。容克階層起源於16世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基本消亡。19世紀以後普魯士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全麵瓦解了容克的經濟基礎——封建莊園。為此普魯士王朝把重要軍官職位和政府官位賜給容克作為“補償”。1848年德國革命後,容克的莊園經濟逐漸轉變為資本主義性質的農場,大部分容克開始資產階級化,但仍保留許多封建殘餘。在容克莊園中,雇農仍然處於半農奴的地位。這種在保留封建土地所有製的條件下,用資本主義剝削逐漸代替農奴製剝削的方式,被稱為“普魯士道路”。
盡管周圍彌漫著和平的氣息,腓特烈卻一點也沒放鬆軍隊的建設。不過這位國王沒從老百姓那橫征暴斂,而是把自己的私人收入的80%全部花費在了軍隊的建設上。普魯士炮兵有了更多輕便的火炮,普魯士騎兵也有了更多的阿拉伯純種戰馬。作為備受後人推崇的軍事天才,腓特烈在這段時間裏還發明了一種被後人奉為經典的近代戰爭模式——接敵後首先是大炮狂轟,然後騎兵快速突擊,最後步兵鞏固陣地。這種步炮騎協同作戰的打法成為了近代戰爭的經典模式,到了拿破侖時代更是被法國人發揚光大。
七年戰爭
就在腓特烈忙於國內建設的時候,一個削弱普魯士的計劃正在形成中。奧地利女皇特蕾西亞對西裏西亞念念不忘,甚至喊出了“為了奧地利的強大,我不惜賣掉最後一條裙子”,而法國的波旁王朝則對普魯士的日益強大憂心不已,俄國沙皇伊麗莎白想吞掉東普魯士,這樣三大強國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征討普魯士。這樣,普魯士就陷入南、西、東三麵受敵的被動局麵。可腓特烈沒有絲毫的畏懼,他先是和法國人的死敵英國簽訂了同盟條約,然後先下手為強,對奧地利人的跟班——薩克森發動了進攻,“七年戰爭”正式爆發。
1757年4月,腓特烈率領普軍重創了6萬奧軍。不久,法國和俄國都行動起來,8萬俄軍進逼東普魯士,10萬法軍攻占了漢諾威,形勢開始對腓特烈極為不利。1759年,腓特烈率領2萬普軍與7萬俄軍在庫納斯多夫地區展開激戰。這次腓特烈沒能再次以少勝多,他的軍隊遭遇了慘敗,腓特烈甚至單騎衝向了俄軍陣營,並歇斯底裏地喊著:“為什麼沒有一顆子彈擊中我?”最終被親信將領拉拽著離開了戰場。1760年,普魯士更是陷入了四麵楚歌的境地,普魯士國力幾乎消耗殆盡,軍隊從巔峰時期的20萬人銳減到11萬,首都柏林岌岌可危。就在這危難的時刻,幾乎絕望的腓特烈得到了一次喘息的機會。1762年1月,俄國沙皇伊麗莎白去世,接任皇位的彼得三世是腓特烈的狂熱崇拜者,這位一國之主平生最大的誌向就是在腓特烈手下當個軍官,現在腓特烈有難,他怎能袖手旁觀?隨著彼得三世一聲令下,俄軍不但立刻在東線停戰,還協助腓特烈一起保衛普魯士。這突然出現的變故讓法國人和奧地利人目瞪口呆,他們一邊痛罵著彼得三世“賣友追星”,一邊捏著鼻子簽訂了《胡貝圖斯堡和約》,普魯士最終保住了西裏西亞。由於腓特烈牽製住了法國,英國趁火打劫,將加拿大和印度的控製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可以說腓特烈在歐洲的舉動直接影響了世界格局。
七年戰爭結束後,普魯士已經滿目瘡痍,經濟衰退,國庫空虛。腓特烈複原了大批的軍隊,以改善社會勞動力不足的情況。他減免農民的稅收,責令貴族們捐獻財產彌補國庫的空虛,還建立了專門向農民貸款的銀行,成立養老院以贍養那些失去子女的老人。短短幾年之後,普魯士的經濟得到了複蘇,人口也從戰後的300多萬恢複到了450多萬。此後,腓特烈夥同俄國瓜分了波蘭,還支援過美國的獨立戰爭,普魯士也成為了歐洲一流的強國。1786年,74歲的腓特烈因病去世,他傳奇的一生終於謝幕,但他的功績則永遠地留在了普魯士人的記憶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