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伏擊
接替提貝留職務的是羅馬有名的浪蕩公子瓦盧斯,這位花花大少來到日耳曼尼亞後,整日在軍隊中大擺宴席,被鶯歌燕舞迷得不亦樂乎,根本顧不上整頓軍隊,處理政務。海爾曼看著瓦盧斯的所作所為,暗自高興,他開始與瓦盧斯套近乎,表現得畢恭畢敬,逐漸獲得了瓦盧斯的信任。當時羅馬駐紮在日耳曼尼亞的三個軍團、兩萬名戰士都是訓練有素、身經百戰的老兵,而日耳曼人的力量卻分散在各地,日耳曼人要想打贏這場戰爭隻能智取而不能正麵強攻。
海爾曼在取得了瓦盧斯的信任後,就聯絡日耳曼尼亞北部的一個部落公開造反,然後親自將這個消息彙報給了瓦盧斯。在海爾曼“義憤填膺”的描述下,瓦盧斯深感帝國的威嚴受到了挑釁,準備發動全軍前去鎮壓。“忠心耿耿”的海爾曼立刻向瓦盧斯推薦了一條穩妥的行軍路線,而橫亙在這條行軍線路上的條頓森林就是海爾曼為羅馬大軍準備的“埋骨之地”。確定了行軍路線後,瓦盧斯率領著獨具特色的軍隊出發了。這支羅馬軍團中有龐大的載重車隊,車上裝滿了舉辦宴會所需的各種樂器,在軍團的隊尾還有一群妓女和商販緊緊跟隨,仿佛這次遠行不是去浴血奮戰,而隻是一次輕鬆的郊遊。一天、兩天,瓦盧斯懷著愉悅和好奇的心情漸漸進入了他的死亡之地——條頓森林。條頓森林位於德國西北部的利伯郡,這是一塊泥濘的高地,其間河穀縱橫,河穀中生長著高大茂密的橡樹林,是一個打伏擊的好地方。
進入條頓森林的羅馬士兵苦不堪言,頭上是樹枝,腳下是淤泥,原本整齊的行軍隊形越來越混亂。就在這個時候,無數個滿臉油彩的日耳曼人從埋伏地躍起,從兩側向羅馬軍隊發起了突襲。看著漫山遍野揮舞著戰斧的日耳曼人,聽著高亢的呐喊,瓦盧斯滿臉冷汗,完全忘記了指揮官的職責。這時,羅馬士兵平時的嚴酷訓練發揮了作用,士兵們不等指揮官下達命令(事實上他們的指揮官已經下達不出什麼命令了),就自發地豎起盾牌,組建了一個個小型的戰鬥方陣。要是在平坦寬闊的平原上,羅馬人的重裝步兵組成的方陣可就成了日耳曼人的噩夢,可崎嶇不平的森林地勢讓羅馬軍隊變成了關在籠子裏的猛虎,空有力量卻釋放不出來。沒辦法,羅馬人隻好邊打邊撤,希望能趕快走出這個鬼地方。可海爾曼早在這裏布下了天羅地網,隨著響亮的號叫聲,日耳曼人個個精神煥發,伴隨著雷鳴般的呐喊聲,他們從四麵八方湧向羅馬軍團,將羅馬人的陣形衝擊得七零八散。海爾曼更是一馬當先,揮舞著戰斧衝進了羅馬軍團之中。剛開始,羅馬戰士還為了尊嚴而浴血苦戰,可隨著戰鬥的深入,以逸待勞的日耳曼人越戰越勇,而且援軍也不斷趕來。驚恐萬分的瓦盧斯害怕被俘受辱拔刀自刎,以死來向2萬名被他帶入絕地的戰士謝罪。最後,幾千名羅馬老兵在一個小山丘上建起了最後的根據地,他們用血肉之軀組成了一個環形防線,頑強地抵抗著日耳曼人潮水般的進攻。殘酷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深夜,無數的屍骸堆滿了整個森林,2萬人的羅馬軍團幾乎全部戰死,最後生還的還不足百人。
瓦盧斯軍團覆滅的消息傳到羅馬,奧古斯都暴跳如雷、痛不欲生。按照羅馬曆史學家卡修斯記載,奧古斯都在宮廷裏捶胸頓足,撕心裂肺地反複喊道:“瓦盧斯!把我的軍團還給我!”
戰後故事
條頓森林之戰消滅了羅馬最精銳的3個軍團,使得羅馬帝國的元氣大傷,再也沒有能力進行大規模的擴張了。盡管仇恨的火焰灼燒著奧古斯都的內心,但殘酷的現實讓奧古斯都最終決定以萊茵河為界,和日耳曼人劃河而治。日耳曼人則憑借條頓森林大戰的勝利,徹底擺脫了羅馬人的奴役。對此,1800多年後恩格斯寫道:“同瓦盧斯的會戰,是曆史上最有決定意義的轉折點之一。這次會戰使日耳曼尼亞永遠擺脫羅馬而取得了獨立。”
條頓森林之戰結束後的第六年,奧古斯都帶著無盡的悔恨離開了人世,享年76歲。四年以後,日耳曼人的英雄海爾曼也死於族人的暗殺,年僅37歲。盡管英年早逝,但海爾曼精心策劃的條頓森林之戰奠定了日耳曼人獨立建國的基礎,他們湧入衰落的羅馬帝國,揮舞著他們手中的戰斧,譜寫著民族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