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癌症預防檔案之四:大腸癌 三、 早期篩檢是遠離大腸癌的根本良方(1 / 1)

第十章癌症預防檔案之四:大腸癌 三、 早期篩檢是遠離大腸癌的根本良方

美國癌症協會建議,一般人在50歲以後,應該每年進行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每五年做一次結腸鏡檢查或鋇劑X光檢查、超聲檢查,每十年進行一次全大腸鏡檢查。定期大腸的篩檢是必要的,若發現大腸息肉要盡速治療,有血便、或是排便習慣改變等現象,也要盡速到醫院檢查,以達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患者及部分非專科醫生對大腸癌沒有足夠的認識,缺乏應有的警覺性,常常把便血、大便改變等症狀歸咎於痔瘡、腸炎,以致延誤病情。

糞便潛血試驗對本病的診斷雖無特異性,但方法簡便易行,可作為普查篩選手段,還有癌胚抗原檢測等,可以提供早期診斷的線索。

病變在乙狀結腸上段或更高位置者,須進行X線鋇劑灌腸檢查。普通鋇灌腸X線檢查對較小的大腸癌容易漏診,最好采用氣鋇雙重造影,可提高放射學診斷的正確率,並顯示癌腫的部位與範圍。

最明確的檢查方法是大腸內窺鏡,俗稱腸鏡,分為纖維結腸鏡和乙狀結腸鏡。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

1. 避免長期進食高脂高熱量食物,多進富含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2. 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大蒜、綠茶等天然抑癌食品,適當補充維生素A、維生素B12、維生素C、維生素D、維生素E和葉酸;

3. 積極防治癌前病變,對有腸息肉,尤其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須及早予以切除;大力防治出血吸蟲病及血吸蟲肉芽腫;

4. 對有癌瘤遺傳易感性和癌瘤家族史的人群應定期行腸鏡檢查;近期有進行性消瘦及大便習慣改變者,也應及早行有關檢查,以期盡早發現;

5. 對早期腸癌手術後或放療後的患者,應定期複查,早期發現複發及時治療。

趙仲龍

中華醫學會編審。現任中國健康教育協會副秘書長,兼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市科普創作協會理事。

目前被聘為中央文明辦、衛生部《相約健康社區行》活動全國巡講專家、中央國家機關健康大講堂講師團專家。

主要作品《大腦黑匣揭秘》獲2005年國務院頒發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解讀生命叢書》獲2003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第六屆國家圖書獎、第五屆全國優秀科普作品一等獎;《身邊的艾滋病故事》獲得北京市第三屆優秀科普作品最佳獎,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農業部“優秀三農讀物”;《不活九十多就是您的錯》獲得北京市第三屆優秀科普作品優秀獎;《托起一樣的天空——農民工心理健康讀本》獲北京市第四屆優秀科普作品最佳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