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惹不起,躲得起,少與致癌因素打交道 八、 躲開致癌的物理因素(2 / 2)

所謂慢性刺激,就是長期的摩擦。比如說,皮膚上有一個黑痣,有人沒有這方麵的知識,經常撓它,這就是慢性刺激,時間長了,這顆黑痣就有可能癌變。有一個外科醫生,他的胳膊上有一個黑痣,他因為天天給病人做手術,手術前要用毛刷子刷手,最後這顆黑痣就癌變了。還有一些慢性炎症,炎症本身對發炎的部位來說就是一種慢性刺激,像慢性胃炎、慢性腸炎,為什麼都有癌變的可能,原因就在於此。

有一位50多歲的食管癌男性患者,身體一直十分健壯,平時感冒都很少得,但是卻被診斷患了食管癌。他怎麼也想不到,自己身體這麼好,怎麼會得了癌症呢?他躺在病床上,不停回顧自己的患病“曆程”:“平時注意鍛煉身體,抽煙喝酒都不是很厲害,可以說生活方式很健康呀。”然而,當醫生問他吃東西有什麼喜好的時候,他說出了一個許多食管癌患者的共同“愛好”:喜歡吃燙的食物。

這位病人特別喜歡燙食,越熱越好。早上起來,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將沸騰的開水衝入茶杯中,熱氣、香氣迅速飄散開來。喝上一杯滾燙的茶水,簡直就是一種享受。火鍋,也是他的最愛,而且特別喜歡吃燙的火鍋,越是燙的越覺得有味道。甚至吃飯前,用的飯碗也要用開水燙一燙,唯恐碗不熱,把飯菜弄涼……直到有一天,突然發現自己吃東西的時候不那麼“順溜”了,總覺得有東西卡在食管上,有時候不經意地咽一下口水,也會覺得胸疼。他到醫院做了食管鏡之後,被診斷患上了食管癌。

幾十年前,我國著名的心胸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英愷教授在河南調查食管癌的時候,發現對食管的慢性刺激也是一個致癌因素。為什麼河南省林縣(現在的林州市)農村和其他偏遠地區食管癌多發呢?吳老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這是因為當地人吃的食物比較粗糙,同時吃的東西很燙嘴。有人喜歡喝棒子麵粥,非常燙,剛開鍋,溫度七八十度就盛到碗裏喝。長期吃燙食,長期刺激食管,食管癌就非常多發。這些都是慢性刺激的佐證,這是物理的致癌因素。過燙的食物對食管黏膜的慢性刺激,會引起局部損傷並進而發生炎症,還可引起食管上皮細胞增生,最後導致癌變。

在食管癌患者中,平時喜好熱食、熱飲者占90%以上。這些人的食物或飲料的溫度平均為71℃~74℃,個別達88℃。喝70攝氏度以上的過熱飲料,患食管癌的機會比喝溫飲者高出8倍,即使是喝65攝氏度到69攝氏度的熱飲料,患食管癌的機會也要比溫飲者高出1倍。

在生活中,我們身邊經常有一些喜歡吃燙食物的朋友。他們酷愛火鍋,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都喜歡將各種食材放到火鍋裏燙一下,然後撈出來就吃。殊不知這種“愛好”是非常不健康的,不但對身體不利,而且也會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

不論喝茶、喝咖啡,還是喝湯,最好別再趁熱喝。再忙、再渴,都要記得對自己說一聲:“再等一會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