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掀起癌症的“蓋頭”來 三、 注意,癌症也有高發地區(1 / 1)

第二章掀起癌症的“蓋頭”來 三、 注意,癌症也有高發地區

在不同地區,各類癌症的發病率也各不相同。這就給人們提出了預防重點。1986年4月26日,這是一個星期六。對於前蘇聯切爾諾貝利地區的居民來說,這是悲劇開始的日子。淩晨1時23分。一聲沉悶的爆炸聲,打破了周圍的寧靜。隨著爆炸聲,一條30多米高的火柱掀開了4號反應堆的外殼,衝向天空。高達2000攝氏度的烈焰,吞噬著機房,熔化了粗大的鋼架……

幾秒鍾後,另一次爆炸射出了石墨塊和燃料物質。熱石墨塊引起的大火,攜帶著高放射性物質碘131、銫137和鍶90的水蒸氣和塵埃,隨著濃煙升騰、彌漫,遮天蔽日,氣浪衝上1000米的高空。

估計在今後70年會有數千人因曾直接暴露於輻射或吸入銫137而患癌死亡。1000多平方公裏肥沃的烏克蘭農田,因汙染而荒蕪廢棄,隻有工作人員在那裏刮起表層泥土當作核廢料埋葬。撤走的人可於4年後獲準回家。這次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汙染遍及前蘇聯15萬平方公裏的地區,那裏居住著694.5萬人。

2006年4月18日,在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事故20周年紀念日即將來臨之際,世界衛生組織發表了一份這次事故對人們健康所產生影響的全麵報告,報告的發現之一是患甲狀腺癌的人和死於癌症的人格外多。調查發現,事故發生時周邊地區還是青少年的一批人,後來有5000多人罹患了甲狀腺癌。死於癌症的人數比正常情況下多出了約9000人。

當然這是一個特例。但癌症的發病確實與地域有關係。

比如,我們中國是世界上食管癌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其中河南省又是中國食管癌發病率最高的省份;而林州市(原稱林縣)則是河南省內發病率最高的地方。早在1957年11月,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召開全國山區生產座談會。在會上,林縣的負責人反映:林縣有“三不通”——水不通,路不通,食管不通。什麼是食管不通呢?當地有一種“噎食病”(即食管癌),患這種病的人很多。於是,周恩來總理就派專家到林縣,調查食管癌高發問題。經過對太行山區181個縣市近5000萬人口進行了食管癌死亡情況及危險因素的調查,初步明確亞硝胺、營養因素(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等為食管癌的主要發病因素。

在1973~1975年,我國曾進行了一次人口死因回顧調查,從中發現某些癌症的高發呈地區聚集。除了河南省林縣的食管癌之外,山東臨朐縣的胃癌、山西襄垣縣的宮頸癌、浙江嘉善縣的結直腸癌、江蘇啟東縣的肝癌及廣東四會縣的鼻咽癌等。從那時以後的30多年來,在這些地方建立了高發現場,並開展了防治及科學研究。這項工作不僅讓當地的群眾受惠,還產生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癌症防治研究成果。

癌症的發病率具有地區區域特點,其分布與地理特征、生活習慣、種族區別都有一定的聯係。人們可以根據自己所處的地理特征,有選擇、有目的地采取一些預防措施,從而起到保護自身,防止癌症侵害的作用。

例如,在廣東省,鼻咽癌的發病率最高;而華北、東北地區,鼻咽癌的發病率還不到廣東省的1/10。長江三角洲地區是肝癌的高發區,此地區每年發生的肝癌病人,可能比全國其他地區的總數還要多。在河南、河北和山西交界的太行山區和陝西的商洛地區,是食管癌的高發區。內蒙古、山西、陝西、湖北和湖南等省區,則是宮頸癌發病率比較高的地區。在浙江省的血吸蟲病流行區域內,大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是全國最高的。

在大城市中,肺癌的發病率要比農村高2~3倍。而在農村,宮頸癌、食管癌、肝癌的發病率又比城市高2~3倍。這是城鄉之間的差別。

人們了解了癌症與地域的關係,對於預防癌症的發生有很重要的意義。例如,生活在廣東以及廣西的人,重點要預防鼻咽癌,少吃鹹魚,注射EB病毒疫苗,可以收到相當的預防效果。生活在上海、江蘇、浙江等地區的人,則要重點預防肝癌、肺癌、腸癌及胃癌。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肝疫苗、戒煙、治療血吸蟲病及不吃黴變的糧食。生活在華北太行山區及陝南地區的人,應重點預防食管癌。預防措施是少吃醃酸菜,不吃黴變糧食,多吃水果、蔬菜及含鈣多的食品。生活在內蒙古、山西、陝西、湖北、湖南的婦女,要重視預防宮頸癌,講究性生活衛生。

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要重視預防肺癌、胃癌、白血病等癌症,預防措施有戒煙、降低家庭廚房內的油煙汙染,避免接觸放射線和汙染嚴重的空氣,少在交通幹線停留等等。生活在農村的人,則要重點預防消化道係統的癌症,主要是食管癌、胃癌和肝癌。預防方法主要是講求飲水和飲食衛生。另外,農村地區的人們還要預防宮頸癌,講究衛生的性生活,其中男性要保持生殖器官的潔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