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癌症離你、離我、離他,還有多遠 二、 癌症不挑人,男女老少“通吃”(1 / 1)

第一章癌症離你、離我、離他,還有多遠 二、 癌症不挑人,男女老少“通吃”

現在,癌症已經多年穩居我國居民五大死因的首位;展望未來,它們仍然會“笑傲江湖”。前麵說的羅京和陳虻都是中年人,去世時,一個48歲,一個47歲。42歲去世的“笑星”傅彪還算不上中年,45歲以下屬於青年。其實,癌症患者中最多的還是老年人,但是,中年人和年輕人也不能掉以輕心。前兩天,某中央部委工會的一位同誌對我說,他們單位裏最近幾年,有4位公務員去世,而且都是患癌症,年齡均在四五十歲,弄得人心惶惶。

癌症不挑人,它可不管你是誰!無論是誰,隻要你惹上它,它就纏住你,絕不會輕易放你一馬。

近二三十年來,癌症病人確實增多了,患者中,年齡有長也有幼,身材可是不論高矮胖瘦,也不管是從事什麼職業,通通是癌症襲擊的對象。2009年上半年去世的演藝界明星,一個是李鈺,2009年3月14日,淋巴癌逝世,隻有33歲。出生於1976年12月20的她,除了在《情深深雨濛濛》中出演方瑜一角外,還曾在電視劇《末代皇妃》中飾演川島芳子,主演過電影《怒江魂》、《恰同學少年》等多部作品。

前幾天看《北京晚報》,報道一個隻有15個月的小女孩子,得了“視網膜母細胞瘤”,這是長在眼睛上的惡性腫瘤,結果把一隻眼球摘除了,另一隻眼還要化療。這個小女孩的母親,小時候也患有這種病,治療時也被摘除了一隻眼球。幸虧這種視網膜母細胞瘤的發病率極低,十幾萬人中才有一名患者,但是與遺傳的關係非常密切。除了視網膜母細胞瘤之外,還有腎母細胞瘤、腎上腺或神經節的神經母細胞瘤和嗜鉻細胞瘤等,這些腫瘤的特征是發病年齡早,發病為雙側性或多發性,家中有相鄰的兩代人患同一腫瘤。

一名7歲的甘肅女孩子,肚子裏長了一個大腫瘤,像懷有6個月身孕似的。在上海兒童醫學中心確診為“節細胞神經母細胞瘤”,這個孩子的腫瘤,占據了腹腔2/3的位置,緊貼脊柱,壓迫著下腔靜脈,推移了腎髒和大血管。醫生在她的肚子裏成功地切除了將近4斤的大瘤子(1900克),整個手術過程長達4個小時。醫生說,這個小病人所患的節細胞神經母細胞瘤的惡性程度比較低,預後效果可能會不錯。

舉這兩個例子,無非是想說明,癌症也和其他疾病一樣,同樣不挑人,連小小的孩子也不放過。我國每年至少有160萬人發生癌症,大概有130萬人死於癌症,這個發生率還在逐年增高。據統計,每年全球有1200萬人被確診為癌症,760萬人死於癌症。如果不采取行動,預計2030年全世界將有2600萬新增病例,死亡人數達到1700萬人,而其中大多數將發生在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

現在還有一種嚴重的趨勢,就是很多腫瘤趨向年輕化,平均發病年齡在下降。乳腺癌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唱《大紅綢子飄起來》而飄紅的女歌手葉凡,2007年11月27日因患乳腺癌逝世。她曾經說過:“我不能沒有歌聲,我認為自己是為唱歌而生的,因為歌聲最能表達我的高興與憂鬱。”葉凡這樣描述自己的生活。但是,她的生命永遠停留在37歲。乳腺癌過去多發生在50歲以上的婦女,現在二三十歲的女性乳腺癌的發生率很高。與西方婦女乳腺癌的發病情況相比,中國女性的乳腺癌發病年齡要小10歲左右。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麼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得癌症的人卻越來越多了呢?”看了我在前邊講的,讀者也可能有這種印象。其實,這個說法並不完全準確,造成這種印象有多方麵的原因,一是因為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診療技術的提高,癌被越來越多地診斷出來。二是因為人們的平均壽命延長了,腫瘤又多發於老年人,癌症患者就增多了。

當然也不可否認,隨著環境汙染加劇,社會競爭壓力的加重,某些疾病有增加的可能性,但並不是大家感覺的那樣“越來越多”。就全球範圍而言,有些癌症的發病率還在降低,比如宮頸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