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紫漫預亂世 清酒尚開壺(1 / 3)

這是一座很大的城,城裏數以十萬計的白衣少年們擁擠著呐喊著,他們是儒生,是白衣飄飄的書院學生。

呐喊的對麵同樣是年輕人,隻是他們穿著森森烏鎧,雖臉上是同樣的憤怒,他們卻不能喊,城牆一樣的列在那裏——不做聲,不退步——這是鎮遠公大將軍府的命令,這是一支軍隊。

他們要阻擋儒生闖入城中的各個要地,卻同時還要防止京兆衙和河南府的捕快逮捕儒生。官府的捕快軍隊是不怕的,但是城中還有十六衛的地方兵,還有皇城裏的羽林禁軍,這些勢力同樣蠢蠢欲動,大將軍的命令裏沒有說明,萬一衝突起來,他們要不要正麵對抗十六衛和羽林禁軍。

同樣是朝廷軍隊的人馬,要為了這些儒生打起來?

鎧甲裏的年輕人不懂,於是他們也隻能在夕陽下等待進一步的命令,有種夾縫中的不耐。

對峙,使雙方都有些躁動了。更多的白衣少年在進城,更多的烏鎧少年也在進城,看番旗,是長安道鼓旗軍與萬年道參旗軍。這是兩支用於替防休整的預備邊軍,隻上番時才進駐長安和洛陽,兩軍隸屬於統率邊疆兵馬的大將軍府,如今突然臨時調番大批入城,有些人踏實了下來,有些卻更加惶惶不安。

有心人都看得出,大將軍府在做最壞的打算。

在白衣、烏凱這兩撥進城的人流裏,稍注意看,便會發現人潮中還有不少或義憤填膺或冷眼旁觀的江湖人,普通老百姓都不大願接觸這些江湖人,隻能通過他們身上的一些裝飾看出他們大概的門派。

等夕陽再下去一些,軍方便要接管全城戒嚴,不再放人入城。這時天要暗未暗,已沒有多少出城的百姓,隻有匆匆的菜農和販夫走卒。白衣儒生不會在這個時候出城,他們還要在城中繼續發泄著,但他們很大一部分會在夕陽下去之前蜂擁出去,城裏的書院早在兩個月前就住不下了,除了城北東角二十四坊,他們大都要寄住在城外破舊的零零星星的軍眷村。接近黃昏末,便要看見天險一般的洛陽城牆外,白雪似的白衣袍子排排晾曬著,像在給整座城招魂一般,並伴著四麵八方傳來的搖頭晃腦的吟讀聲,四麵楚歌也不過這樣了。

夜裏,便無光可借讀了,儒生們走訪著議論著,問籍師門,高談闊論,花點舍不得的銅板向農家買碗稀粥,當然,也有餓得很清醒不得不去賣力氣的。

這是東都洛陽,相比天子所在的長安已經算太平了,聽說長安的儒生已經有鬧起來的了。但洛陽有德高望重的老夫子不讓儒生鬧事,洛陽也有威震天下的老將軍不準軍隊鎮壓。最重要的是,導致戰敗的皇權在長安,反倒是作為軍權之城的洛陽並沒有參與東邊戰事。

然而東麵唐羅戰敗的消息在洛陽發酵了,洛陽東麵城牆一夜之間被鑿出一個巨大的窟窿,雖未被擊穿,卻留下一個足三丈高的手印大洞。江湖中有人說是吐蕃國師所為,也有說是聽詔六聖之一的道一禪師用般若內力轟的,但更多人願意相信是那位發了瘋的三清魔教魔尊所為。

不論是誰幹的,但總之這手印大洞的玄乎其玄配合著沮喪憤怒的戰敗消息一道,被天下的儒生聽了,又往洛陽彙來。

長安的朝廷自顧不暇沒工夫理會東邊的洛陽城,武盟倒是派人去洛陽調查了手印城洞,卻再也沒有新的消息放出來,畢竟江湖人大都是諳通局麵的老手,並沒有想象中那麼熱血的武林人士衝在前頭。唐羅戰敗的消息傳來也不是一兩天了,且看著等著罷。

儒生們鬧事對武盟寄予厚望,但武盟沒有一絲支持的意思。

武盟,即自隋以來江湖正派之捭闔勢力。自唐始,在不幹預門派內務的前提下,武盟上以綏靖朝廷,中則妥辦各派轄地範圍、學丁人手,下以分派江湖各係鹽漕人馬綢糧兵器之盟業商辦。邊有大事,經朝廷準許,協同調度武林各派增援劍南、隴右等州道;邊無大事,則安插高強之士護衛重鎮要府。平日常務則有四:一為集納江湖武林秘籍,定年評判各派新創武學,分門別類勘定品級;二為甄選武林新貴人才進入武盟,以武學秘籍、良兵利器、盟內爵祿等等嘉獎素日辦事得力的各派精英;三為替朝廷工部軍器監監製來自江湖司徒閥、名劍山莊的特供兵甲,兼江湖武器甲胄品相評定之務;四則最為關鍵,唐定江湖武館隻可授百姓中下乘招法,不得授予除基本吐納術外其他任何內功心法,由武盟執令監察。此外,門派授武,則隻可授予派內弟子中、下級內功心法,中級及以上心法的傳授則需上報武盟登記在冊,由武盟審定上報朝廷。嚴格監控江湖高強武學心法流向、追查未在武盟登記在冊的江湖高手武學來曆,評估其武學實力及其政論背景。

隋大業十三年武盟盟主、華儒劍派掌門何忘賀去世,武盟各派推薦華儒三十二歲少主何潤澤為盟主,翌年隋末之亂,何潤澤與武盟投助李唐。時李淵隻有關中一地,在武盟協助之下先於長安稱帝,年號‘武德’,武盟率領江湖各派在關中長安會師,重洗天下武學宗品,將天下武學內功按大唐年號分為‘唐、宏、武、德’四重,‘唐、宏’兩重為高等內功心法;‘武、德’分別為中等及基礎內功心法,四重心法階由高而低又細分為“九重天、十方地、納陰陽;道、人、綱;化、生、殺;始、明、府”十二層。至此開始,大唐從江湖武學肌理入手正式取代大隋武林格局,隻保留隋朝武林絕頂高手‘聖階天梯憫武’稱號,大量武林新輩在隋唐戰亂中成長習武,無形中接受唐人身份,開大唐朝野三百年波詭雲譎之局。

至高宗年間,武盟盟主依舊乃華儒劍派老掌門何潤澤,因其八十有六年事已高,又是天下武學‘聽詔六聖’之一,故而盟務交由其長子代盟主何天恩主持。

何天恩主持下的武盟沒有一點動作,此時距東麵戰敗的消息傳來已經月餘,武盟似乎完全倒向了廟堂,或隻等百姓的怒氣自己平息,漸漸儒生們對武盟也失望透頂,倒是一些龐雜的遊俠和小門派,甚至是邪教蛟龍幫的人,還肯幫著儒生在街麵上出口惡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