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不知不覺步入了人生的後半程,回眸自己風雨滄桑的前半生,既無立德之大家風範,亦無立功之驕人業績,更談不上有立言之聖賢壯舉。五十年的疲於奔命,五十年的安身立命,終於讓自己過上了一種比上不足又比下有餘的平民生活。即便是未來的五十年,我也隻有一個心願,惟能繼續享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天倫之樂,心滿意足矣。

為什麼這麼容易滿足?因為我是個三歲就沒了娘的苦命娃。想當年,祖祖輩輩皆是麵朝黃泥背朝天的種田人,好不容易曆經三年高考才跳出了窮鄉僻壤,走進了霓虹閃爍的花花世界。多少酸甜苦辣,多少喜怒哀樂,還有多少是非曲直,我雖然親身經曆了,也親口品嚐了,卻始終懵懵懂懂,不覺不悟。那些所謂的為人處世之理,自己也始終隻是在摸著石頭過河,有些算是悟出了丁點兒道理,有些卻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更不要說達到孔聖人所說的“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那種境界。雖然說不上是一種人生的“杯具”,但每每反躬內省之餘,卻總有那麼一絲悲傷情感在隱隱作痛。

所幸,自己還讀了些書,平時也肯用筆記錄些東西,還算得上是個有心人。盡管那些文字有點兒詞不達意,卻是自己經略人生成敗得失的真實感悟。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地思量一番,似乎已經領悟到了行年五十方知四十九年之非的人生真諦,也領略了行路百裏始覺半九十之難的人生艱辛。

我當然知道,自己不過是個半路出家的“文學老漢”,肚子裏儲存的那點少得可憐的墨水,幾乎隨時就會隨著生命的老去而揮發得無影無蹤。可是,我不甘心自己就這麼稀裏糊塗地活下去,因為我的人生經略之道,興許還能給兒子甚至是孫子們留下些所謂的精神財富,這當然是自己一生的期待。因為,年過半百的自己還沒有一點兒像模像樣的東西,可以而且能夠遺傳給兒子或者是孫子們的,而且將來也沒有精力和能力再去苦心經營那些房子、車子或者是票子之類的“硬通貨”。也許,百年之後的某一天,因為我的兒子或者是孫子們偶然發現了這麼點兒“祖傳家產”而興奮不已,自己的那顆永遠也不會走遠的靈魂肯定也會興奮不已的。

我既非新潮學者,亦非古董學究,終究隻是個情感拾荒者,或者說是個情感經營者而已。仔細想想也是,因為迫於生計的角色轉換,自己的強健體魄已經感受到了無比的交瘁;也因為人情世故的不斷洗禮,自己的天命年輪才會刻上了知性的痕跡。或許,還因為矢誌不渝的深耕複墾,自己的人生田裏才會長出那些可愛的花朵。甚至,就是因為生性執著的無為不爭,自己的心靈深處才有了相對平靜的心態。而這,恰恰就是如今的八零甚至九零後的年輕人,還沒有經曆、或許將來要麵對的人生磨難。但願,我的這些天命感悟能給他們帶去一些人生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