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11世紀的改革家,卻有著20世紀人的經濟思想;因為超前,遭到激烈的反對,同樣的理由,今天我們對他無比景仰;他的人品高尚,即使是他的政敵,也承認他“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他的文章流芳,單單一個“綠”字,就不知捕獲了多少文人墨客的心;幾近千年,他的思想,他的改革,卻被人誤讀……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世稱荊公。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在中學課本裏,大家對他是很熟悉的,神宗時期的改革家,但是改革失敗了,至於改革的內容,為什麼失敗,隻是停留在早已總結好的評語中,王安石雕像為了考試而機械地背誦。
偶然間翻開史書,發現曆史並不枯燥,古人並不古板。王安石改革的前前後後,又有多少可圈可點之處,在積貧積弱的宋朝,他那“天變不足畏,祖宗不可法,流俗之言不可恤”的勇氣與魄力,就很值得我們欽佩。
他實行的青苗法,“民皆以為便”,甚至到了現代,通過陳煥章博士的論文,這種農業貸款的模式還被華萊士援用,對於解救19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他的軍事戰略思想,有著統一的大誌,有著長遠的規劃,而且還有具體的實施方案。隻是在司馬光上台後,他辛辛苦苦得來的勝利果實,隻好微笑著拱手送給了政敵。
他水晶一般的高尚人品,即使是往死裏反對變法的保守派們,也不得不承認“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 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用能於期歲之間,靡然變天下之俗”。王安石各版次書影在那個三妻四妾滿天飛的時代,王安石與吳表妹相濡以沫,終其一生,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如此的典範,更應該值得我們多加學習。
言歸正傳,讓我們再把焦距拉近一點,好好地認識一下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