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薑維降魏是詐降、迫降還是真降?(1 / 1)

公元263年,魏軍三路伐蜀,薑維在漢中失守後,向陰平撤退,與從成都北上的廖化、張翼等會師,據守劍門關。劍門關又叫劍閣、劍門山,在今四川省劍閣縣西,山勢險峻,飛閣通道,故稱劍閣。李白《蜀道難》詩雲:“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由於薑維大軍在劍門關憑險據守,魏軍不得進。後來,鄧艾偷渡陰平小道,繞過劍門關,直取江油、涪城。待到綿竹陷落後,蜀軍已:無險可守,鄧艾大軍遂向成都推進。蜀漢朝廷上下慌亂,劉禪召集群臣,討論對策,決定向魏軍投降。隨後,薑維等也到涪縣投降了鍾會。

對薑維最後投降之事,向有異說。

一說為詐降。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一十八回至一百一十九回寫蜀漢後主劉禪決意降魏後,派太仆蔣顯到劍閣,命令薑維投降。薑維大驚,眾將得知,無不憤怒,全軍號哭。薑維見人心思漢,乃率眾詐降鍾會,欲伺機複國。鍾會得知薑維全軍來降,大喜,與之結為兄弟,仍令照舊領兵。當初,鍾會、薑維相拒於劍閣,使鄧艾得以偷渡陰平,直取成都。蜀漢亡後,鄧艾進位太尉,鍾會進位司徒,二人矜功自誇,互不服氣。薑維便利用二人的矛盾,勸鍾會誣鄧艾欲反,將鄧艾以檻車押送洛陽,途中被殺。薑維又假意勸鍾會吸取文種、韓信的教訓,早日請退,鍾會不願。薑維乘機勸鍾會叛魏自立。恰巧司馬昭率大軍至長安,鍾會自疑,遂叛魏。薑維又勸鍾會誅殺諸將,欲隨後殺死鍾會,奪其兵權,恢複蜀漢。不意消息走漏,監軍衛糾集眾將殺鍾會,薑維見計不成而自殺,時年59歲。

一說為迫降。此說依據《三國誌·蜀書-薑維傳》和《華陽國誌》認為,劉禪敕令薑維降魏和鄧艾、鍾會爭功殘殺,史有其事,薑維降後也確曾勸鍾會誅“北來諸將”,“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但說薑維降魏之初即擬“詐降”,則於史無據。此說還指出,《三國演義》說薑維係計泄而自殺,也不符合曆史事實。據史書記載,薑維係被魏軍殺。所以,薑維投降鍾會應該理解為“迫降”。

一說為真降。此說認為,薑維忠於蜀漢,曾為興複漢室、統一中國的事業做過長期的奮鬥。但是,分析薑維降魏的背景,一方麵是劉禪“敕令”而降,另一方麵也是薑維一敗於北伐前線而退遝中,再敗於遝中而退劍閣,三敗於劍閣而退於縣(今四川三台縣境內)之後作出的選擇。當時薑維軍由薑維北伐退居漢中的北伐軍和從成都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部兵馬組成。從這支軍隊曾在劍門關使得鍾會所率10餘萬精銳之師受阻,屢攻不克分析,薑維軍不會低於10萬。10萬大軍進可以令鍾會軍退師,退可以憑險據守。然而,當薑維聞江油、涪城、綿竹相繼失陷消息後,鬥誌已大為減退,故而棄關而走;當退軍達於縣,接到後主劉禪“敕令”後,就更是鬥誌全消了。所以,盡管蜀軍“將士鹹怒”,薑維仍在不作任何抵抗的情況下繳械投降了。由此可見,薑維自退離劍門關,堅決抵抗的鬥誌已開始動搖,他的最後降魏,應理解為“真降”。

以上三說,當以何說為是呢?長期以來,由於羅貫中《三國演義》所塑造的薑維形象深入人心,所以人們都相信薑維“詐降複國”事,並且對薑維的赤膽忠心表現出無限的崇敬,至今劍門關薑維廟有一聯雲: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熱心,剝開大膽;剩下殘山守落日,虛懷遠誌,空寄當歸。

不論何說為是,薑維的投降,致使蜀漢政權完全失去了抵抗能力,標誌著蜀漢政權的真正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