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最優秀的長篇曆史演義,也是我國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典文學作品之一。那麼——由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根據史籍、傳說、平話、戲劇而創作的《三國演義》,在我國早已是家喻戶曉,凡識幾個字的人沒有不讀這本書的,就連不識字的老大爺、老太太也沒人不曉得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曹操的名字,所以古人就說:“凡有飲水處,都有《三國》在。”一個遙遠的曆史題材,為什麼一直牽動著千百萬中國人的心?一部以描寫軍閥混戰為內容的小說為什麼會令那麼多的人為之傾倒?一句話,《三國演義》幾百年來長盛不衰的藝術魅力究竟何在?對此問題,主要有四種觀點。
人生教科書說。陳湧在《三國演義簡論》一文中指出,長期以來,《三國演義》這部作品實際上成了許多普通群眾的人生教科書,他們在這裏學習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學習分辨正義與邪惡。這是一部偉大的民族作品,它在中國民族生活中具有很深的基礎。文章認為,隻有明白了這一點,才能明白這部作品為什麼得到廣大群眾的愛好。
曆史感情說。何滿子在《在評價<;三國演義>;的文學成就以前》一文中指出,《三國演義》幾百年來擁有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民間,它的影響之大,恐怕位居中國古代小說之首。何先生認為,《三國演義》之所以獲得巨大的成功,並不是依靠它的藝術力量,除了各種有關的意識材料可以幫助它擴大影響之外,使它高居於曆史小說之首位的,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群眾的曆史感情,群眾對理解曆史的渴望。
曆史悲劇說。黃鈞在《我們民族的雄偉的曆史悲劇》一文中指出,通過三國近百年錯綜複雜、尖銳激烈的戰爭故事,《三國演義》為我們揭示了一個嚴酷的事實:不是正義,而是邪惡;不是道德,而是權詐,你死我活,弱肉強食;獸性取代了人性,暴政強奸了仁政……這不單是三國時期的社會現實,而是整個封建社會的曆史現實;這不單是蜀漢集團的曆史悲劇,而且是我們民族的曆史悲劇。對於《三國演義》這部悲劇時代產生的悲劇作品,它既是我們民族苦難的自白,也是我們民族勇氣和信心的見證。總之,它成為我們民族曆史的啟示錄,奠定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地位。隻要曆史運動還是一種不受控製的盲目力量,隻要社會仍是一種束縛我們的、敵對的異己環境,隻要人民還沒有從曆史必然性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那麼,人們就總是可以從這部悲劇作品中產生共鳴,《三國演義》的這種曆史啟示作用就永遠也不會過時。
綜合因素說。丘振聲《三國演義縱橫談》一書認為,《三國演義》使人人迷,原因很多。除了題材本身所具有的“事狀無楚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故尤宜於講說”(魯迅語)之外,更主要的是,在故事流行的五百多年中,經過一代代人的加工創造,在許多方麵體現了我們民族的審美習慣和審美理想。此外,《三國演義》還是一座豐富的精神寶庫,它通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給人以豐富的曆史知識和生活鬥爭的智慧,給人以一定的思想教育和美的享受。生活在不同時代、不同環境的人,都可以從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養分。
譚洛非在1990年召開的第六屆《三國演義》學術討論會上也分析了《三國演義》曆久不衰的原因,指出除了故事的生動感人,前人集體創作的良好鋪墊,羅貫中的學識閱曆和藝術功力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它適應了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結構,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清明政治的理想,對英雄人物的渴望,宣泄了愛憎分明的民族感情。而且,在《三國演義》成書後,又不斷得到民間傳說、文人詩歌和戲曲創作的豐富、發展,在人民群眾頭腦中的印象更加生動而深刻,從而吸引了更多的讀者。
羅貫中《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其流傳之廣,影響之深,的確無與倫比。《三國演義》曆久不衰的藝術魅力究竟在哪裏?不管怎麼說法,幾百年來,《三國演義》已作為一種文化深深地紮根於我們民族生活的每個角落,對促進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精神的高揚,都起著不容忽視的巨大作用,這是不容置疑的!“桃園結義”故事,乃是《三國演義》中最得意之筆。長期以來,人們都相信劉、關、張三人結義為兄弟是千真萬確的事,然而該故事在史籍裏卻語焉不詳。那麼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