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秦始皇陵(1 / 3)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臘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而它的發現本身就是20世紀中國最壯觀的考古成就。法國總統希拉克對它的“世界第八奇跡”的讚譽,使秦始皇陵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遺產的桂冠,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陵墓中埋藏的珍寶價值更無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大的未知數。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刑徒70萬,起土驪山隈。”這膾炙人口的詩句出自大詩人李白筆下,它謳歌了秦始皇的輝煌業績,描述了營造驪山墓工程的浩大氣勢。

秦始皇(前259—前210),中國統一的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嬴姓,名政,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統帥。13歲即王位,39歲稱帝。

戰國末年,秦國實力最強,已具備統一東方六國的條件。秦王政初即位時,國政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親理國事,免除呂不韋的相職,並任用尉繚、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終於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秦始皇專製主義中央集權製國家——秦朝。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十三歲(公元前246年)即秦王位,即位後不久,就在酈山開始營建陵墓。統一天下後,又從全國征發來七十多萬人參加修築。直至秦始皇50歲死葬時(公元前210年)還未竣工,秦二世時又接著進行了2年,前後費時近40年,真可謂工程浩大。”

秦始皇陵位於臨潼縣城以東約5千米的驪山北麓(lù)。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在我國陵寢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時間還要長8年。

秦始皇陵原名“麗山”或“酈山”。據三國時人說:“墳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裏餘”。經折算,高合一百二十多米,底邊周長兩千一百六十七米有餘。上麵種草植樹,確實很像是一座山。北魏時偉大的地理學家酈道元(公元466或472?-527年)說,因為始皇陵所在地區的地質多砂石,缺乏純淨的黃土,就從陵塚東北五裏的吳家寨子附近的低窪地帶把土運來。

古代為了對死去的帝王舉行祭祀,往往在墓旁建造寢廟。在廟內放置死者的衣冠、牌位,又圍繞陵墓建築城垣,以備守護,這就是所謂的“園寢”。這種設園建寢的製度也是從秦開始的。秦始皇陵的特別之處是它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征著都城的皇城和宮城。陵塚位於內城南部,呈覆鬥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製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

秦始皇陵園麵積約2.13平方公裏,整個陵園布局一目了然,可分為四個層次,即地下宮城(地宮)為核心部位,其他依次為內城、外城和外城以外,主次分明。早在40多年前,考古工作者就對秦始皇陵園進行了第一次全麵考古勘探,弄清了內外城的構造等,獲得了一些基本數據。自20世紀70年代秦兵馬俑發現以來,幾代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園內外陸續勘探發掘了數百萬平方米的建築基址,600餘處各種陪葬坑、陪葬墓及修陵人墓,發掘出5萬多件各類文物。但這個規模空前的陵園仍留下許多謎團。

“40多年來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現在秦始皇陵園的布局基本清楚了。秦始皇陵園,又名驪山園,南高北低,南北落差達85米,是一座南北大於東西的長方形陵園,陵園的城垣由內外兩重構成,兩座城垣都是呈南北向的長方形,相互套合,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回’字型,其城牆總長約12公裏,與西安的明代城牆長度相近。”秦兵馬俑博物館名譽館長、秦陵考古專家袁仲一說。他說,陵園核心的核心是地宮。秦陵地宮位於內城南半部的封土之下,相當於秦始皇生前的“宮城”。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製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地宮是什麼樣的結構?地宮內藏匿了多少奇器珍寶?地宮內有沒有防盜機關?地宮挖了多深?始皇帝是銅棺石棺還是木棺木槨?始皇帝的屍骨是否完好無損?……這一係列的懸念無不困擾著專家學者。目前隻能根據現有考古材料結合有關曆史文獻作初步的探討和推測。對此,《史記》記載其“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其情雖然不清,但地宮之上確實存在一超出正常值數倍的強汞異常區。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秦陵地宮東西實際長260米,南北實際長160米,總麵積41,600平方米。秦陵地宮是秦漢時期規模最大的地宮,其規模相當於5個國際足球場。通過考古鑽探進一步證實,幽深而宏大的地宮為豎穴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