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論(1 / 3)

牛市結束的日子,在我看來,至少遠在10年之後。現在就看你的了。將這本書看成你作為商品投資者要具備的專門知識的啟蒙吧。做好你的功課,堅持學習。幸運總是垂青有準備的頭腦。

如果股票、債券和商品是同一個家庭的成員,那麼商品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一個,充其量是個敗家子——可能跟那個炒大豆賠得精光的大舅子的待遇差不多。商品從未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30多年前,作為一個到處搜尋投資價值的年輕投資者,我認識到隻通過研究一兩種商品,就能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突然間,你不再隻顧著吃早餐,還會考慮巴西的天氣是否會讓咖啡和糖的價格漲跌、家樂氏公司的股票對更高的玉米價格作何反應、夏季醃肉(取自豬胸肋)的需求是否會下降(消費者更喜歡吃清淡一些的早餐)。報紙上的那些關於石油或農業補助的標題,不再隻是新聞;你現在知道為什麼石油輸出國組織比華盛頓更喜歡更高的石油價格,知道為什麼美國和歐洲種甘蔗甜菜的農民,跟他們巴西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同行,對價格補貼有不同的主張。

了解商品市場要做的事情,比早餐時讓你感興趣的那些事要多得多。這些努力將使你成為更好的投資者——不隻是在商品期貨市場,也包括在股票、債券、貨幣、房地產以及新興市場。例如,一旦你理解銅價、鉛價以及其他金屬價格為什麼上升,你就會進一步理解加拿大、澳大利亞、智利、秘魯以及所有金屬資源豐富的國家的經濟為什麼搞得好;為什麼那些投資金屬生產國的公司的股票值得買;為什麼某些房地產價格很可能上漲;在那些消費者突然比以往更有錢的國家,你何以能通過投資旅館或連鎖超市賺些錢。

當然,我已在本書中更加大膽地主張:一個新的商品大牛市正在到來,並會持續多年。當1998年8月1日我創立我的基金時,我就深信這一點,從那時起已經確立了我對商品的立場。我寫過關於商品的書,在全球作了幾十場演講,場下坐滿了富有經驗的投資者和金融記者;我遇到過很多金融家和協會理事;我甚至很榮幸地被一些礦業公司邀請,去解釋為什麼我認為他們打算往好裏做。但是,就像我那些善良好客的聽眾一樣,當我的講演結束,一些人似乎沒有更急於投資商品。

似乎商品的神秘仍主導著現實。對大多數人,當你提及商品這個詞,另一個詞便立即會浮現在腦海:冒風險。更糟的是,當對商品好奇的投資者向他們的金融顧問、谘詢師或大公司的經紀人提出這個話題時,這些“專家”很可能因恐懼而畏縮。隨後他們轉而進行有關危險的說教,說這是“冒風險的”投資,或者說起他們曾經投機商品但“沒能再待在公司”的同事。

不可思議。以我自己的經驗,我知道投資商品不比投資股票或債券的風險更大——在商業周期的特定時候,商品是比周圍任何東西都好的投資。事實上,在股票市場不可能賺到錢的時候,一些投資者投資商品賺了錢。在經濟繁榮的時候,在經濟倒退的時候,一些人都通過投資商品賺了錢。當我向一些人指出,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科技股會比現實中任何商品波動得更劇烈時,他們禮貌地點點頭,轉身又繼續搜尋下一隻新的公司股票。

我想寫這本書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擴大投資者對商品的眼界。我想指出每隔30年左右有一個商品大牛市,這個循環總是因供需模式的轉化而發生。我要大家知道,我並不是靠什麼天賦去指出供應和需求何時變得紊亂,從而有益於商品價格。在股票牛市和商品熊市期間,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最近一次出現這種情形的時候,很少有投資用於提升自然資源的生產能力。相信供應和需求變得紊亂有利於商品價格有多難呢?進一步說,不管有多少供應過剩,如果沒有人投資商品或尋找更多資源,理解供應一定會萎縮、商品價格很可能隨之更高有多困難呢?接下來的就是經濟學中最清晰、最合理的結果了:如果麵臨不斷萎縮的供應,需求增長甚至持平,或者輕微下降,照基本原則,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就會發生,這就叫做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