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牛市正在進行中
當1984年我第一次到中國時,並沒有打算發現下一個世界奇跡。在這之後的時間裏我又幾次重返中國,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旅行過。中國的變化是巨大的。
19世紀是英國的世紀,20世紀是美國的世紀,21世紀將會是中國的世紀。企業家精神在這片土地上顯示出蓬勃的生機,中國現在已對世界開放。
我的第一個孩子出生於2003年5月。她有一位來自北京的保姆雪莉,這位保姆已經開始教她說中文普通話了。雪莉隻對我女兒說普通話。現在,我的女兒既能說英語也能說普通話。從這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中國發展所帶來的變化。
中國的發展產生影響的一個領域在於原材料,或者說自然資源,當然也可以說是商品,怎麼稱呼隨你的便。
自然資源影響著世界經濟中重要的部分,它是世界最大的“非金融”市場。許多研究表明,原材料價格的變動與金融工具價格的變動沒有相關性,這意味著投資自然資源可以為資產組合提供重要的多樣化。在自然資源投資上的收益證明在資產組合多樣化中擁有原材料的價值,即使在熊市中也是一樣。如果自然資源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牛市,誰知道將會發生些什麼事情。
縱觀曆史,每隔25~30年就會出現原材料的牛市。供給和需求有規律地失去平衡,導致價格的上升(或下降)周期重複出現。在20世紀晚期,自然資源的熊市大約持續了25年(例如,糖的價格在1973年達到頂峰,石油的價格則在1981年達到頂峰,等等)。衰退的市場無法刺激生產能力的增加,在這一點上,熊市也同樣如此。事實上,在這一時期沒有興建任何一個海底鑽探平台,沒有新開任何一個鉛礦,也沒有發展任何一個新的糖料種植園;而且,生產設備逐漸老化,零件被拆卸或是報廢,一些生產基地被關閉。
在供給停滯不前和下降的時候,需求卻在持續增長。因為存貨的清理,商品價格下降了;因為滯銷和囤積的心理,庫存逐漸增加。冷戰的結束造成了建立在庫存和消費品基礎上的存貨空前的低水平。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糧食庫存對年消費量的百分比達到35%,2004年這一比率為百分之十幾。
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俄國人的傾銷使得原材料市場令人絕望,恰在此時,亞洲停止了對原材料的購買,這導致許多商品價格低迷。低迷的價格持續了幾年的時間。然而即使世界經濟正在減速,我們也已經度過了價格長期的兩重或三重的底部。我們需要記住,盡管當時的經濟停滯不前,但由於供求關係在修正失衡,20世紀70年代原材料的價格仍然有巨幅的上漲。
此外一個關於自然資源價格上漲的爭論在於“技術”因素。雖然縱觀曆史我們會看到不斷有激動人心的技術突破問世,但是這些技術突破沒有阻止周期性的、多年的商品牛市。我們以前也看到鐵路、蒸汽輪船、收音機、電話、飛機等給我們帶來更快的交通方式、通信方式和生產力的進步,但沒有任何一項技術的突破使得商品價格持續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