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下編:抗戰散記(17)(1 / 3)

日本人不得不承受戰敗的屈辱。岡村寧次在這一天的日記中寫道:“這總是從未意料到的痛苦處境。”[陳曉卿、李繼鋒、朱樂賢著:《抗戰十五年——一個時代的側影:中國1931-1945》,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391頁。]

日軍戰俘營牆上的“忍”字

南京城外,第七十四軍第五十七師上尉連長楊永彬奉命率部接受南京城周邊駐紮的日軍投降。

“日本人見到我們就敬禮,甚至又跪又拜,打了勝仗,我們真是王啊。”楊永彬感歎,“他們那個司令官,我們管他,他害怕我們,送我們劍,送我們照相機,什麼東西都送,巴結我們,怕萬一我們虐待他們。”

原來耀武揚威的日本人,現在變得小心翼翼,楊永彬體會到了一個勝利者的快感。

和楊永彬相比,第九戰區總監部經理處上尉科員吳淞作為勝利者的感受更複雜一些。1945年9月,他隨部隊到了南昌。此時的南昌街頭,已經看不到日本人的身影,原駐此地的日軍已經被送到了戰俘營裏,等待被遣返回國。

在日軍戰俘營檢查時,吳淞發現牆上貼了一張紙,上麵寫著一個“忍”字。“剛開始我想把它扯掉,後來想,扯掉不好,像是我們怕他們似的,就沒有扯。後來我看到一個日軍的少佐,我要他過來,他來了,我就指著這個‘忍’字,笑一笑,說:‘你們說三個月滅亡中國,滅亡了沒有?你們就是要忍,想報複,不可能。’”

日軍少佐沒有多說什麼,隻是希望中國軍隊保護日本戰俘的生命安全。

吳淞回憶:“日本人的戰俘營,有老百姓跑去打他們。不過,讓我們派部隊保護他們,等於保護敵人,我們不願意。後來想出個辦法,發一支步槍給他們,不給子彈和槍栓,讓一個日本兵帶著槍站在門口,老百姓不懂,不敢再進去。”

同樣是投降日軍,時為炮兵第三團一營二連連長的李祥麟所見到的要頑固得多。

“我們去接收日軍的炮,一個日軍大尉來了,他把炮交給我們以後,給炮敬禮。我說:‘你給炮敬什麼禮?’他講:‘這火炮大大有功。’我說:‘這火炮有什麼功啊?’他講:‘這火炮從南京一直打到武漢,出了力。’我說:‘胡扯,你們的火炮殺害我們中國多少老百姓,還有功嗎?!’”

李祥麟對日軍大尉說,你們打敗了,投降了。“他講:‘我們沒有打敗,沒有投降。’我說:‘怎麼沒有?’他說,‘我們是聽天皇的命令的。’我說:‘你們天皇就那麼傻,沒有失敗就投降了嗎?你們好好反省一下,你們發動侵略戰爭,屠殺我們多少中國老百姓,這麼大的罪行,你還不承認嗎?!’末了,他講了一句話:‘30年以後我們還要見麵。’”

30年以後,又過了多年,李祥麟沒有再見到這個日本人。

1945年11月17日,第一艘遣返日俘、日僑的輪船從天津塘沽港啟航。此後的7個月裏,分散在中國各地的310萬日俘、日僑陸續被遣返回國。

“殺人比賽”惡魔終被槍決

1946年2月15日,國防部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在南京開庭。1947年2月6日,南京審判法庭對南京大屠殺首犯、侵華日軍第六師團師團長穀壽夫進行了為期3天的公開庭審,當年3月10日,穀壽夫在南京雨花台被執行槍決。

從1945年8月到1947年5月,中國各地共逮捕日本戰犯2357名,審判戰犯的軍事法庭,相繼在北平、南京、上海、漢口、廣州、太原、徐州、濟南、台北、沈陽等地開庭,經審判,35名戰犯被執行死刑,其餘戰犯也都得到了相應的懲罰。

而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中國檢察官們夜以繼日地工作,希望讓戰犯得到應得的懲罰,告慰戰爭中逝去的同胞,為苦難的祖國討還公道和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