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中編:滇緬抗戰(1)(2 / 3)

1942年1月,席卷中南半島的日軍將矛頭指向緬甸,出兵4個師團,企圖徹底切斷中國的輸血管,同時以緬甸為跳板進軍印度,實現和納粹德國會師中東的計劃。英國不想失去印度這塊最大的殖民地,中國要竭力保護最後的國際運輸線,雙方最終達成了中國出兵緬甸的共識。

其實,早在1940年,因為日軍侵入越南,加緊了對東南亞侵略的步伐,中英就開始醞釀結盟,但其間經曆不少波折。據郭汝瑰、黃玉章主編的《中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作戰記》記載:

1941年12月10日,英國駐華武官丹尼斯請求中國遠征軍入緬布防。軍事委員會於11日向第五軍、第六軍先下達了動員令。16日,第五軍將防務交給第七十一軍後開赴祥雲、大理、保山地區集結;第六軍向保山、芒市(潞西)集結,編組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軍”,衛立煌任司令長官,杜聿明任副長官(由於衛立煌並未到職,由杜聿明代理),準備入緬援英。

12月23日,中、美、英三國在重慶召開聯合軍事會議。中方由蔣介石主持會議,英國印緬軍總司令韋維爾、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馬格魯德及陸軍航空隊隊長勃蘭特參加。中方向韋維爾表示:“中英兩國不可有一國失敗,因此如果貴國需要,我國可派遣8萬人入緬作戰。”但韋維爾以運輸不便為借口予以拒絕。中國軍事委員會遂下達了暫時不入緬的命令,正準備進入緬境的遠征軍停留在滇緬路附近。

1942年1月31日,日軍擊退英、印軍第十六步兵旅,占領了毛淡棉。英方於2月3日向中國求援,請求中國軍隊入緬。[郭汝瑰、黃玉章主編:《中國抗日戰爭正麵戰場作戰記》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4~1115頁。]

1942年2月16日,蔣介石下達命令:“優先運送第五軍入緬,所有野炮、戰防炮均應隨同出發。”第五軍於當日開始用汽車運送,先到畹町集中,再由英方派車接運入緬。[李菁:《燃燒的仰光》,《三聯生活周刊》2011年第30期。]

這注定是一場前路坎坷的遠征。在閆廷春的記憶中,從那顆差點讓他送命的地雷開始,死亡的陰影似乎就一直如影相隨。

閆廷春記得,部隊在保山歇了一夜,由保山開到龍陵,又從龍陵到了芒市。在路上,第五軍拉傷兵的車,把一個小孩軋死了。第二天到畹町的時候已經入夜,一輛軍車撞到了一個土堆上,一人受傷,一匹馬被撞死。

1942年3月8日,日軍攻陷仰光,從美國運抵此處的幾十萬噸援華物資落入敵手。就在同一天,中國遠征軍第五軍的先頭部隊第二〇〇師到達仰光以北260公裏的同古,第一次入緬作戰正式拉開帷幕。

在第五軍軍部,一位名叫穆旦的年輕隨軍翻譯,寫下了一首題為《出發》的詩。出發之後,投筆從戎的他從遠方飄來的硝煙中,也嗅到了死亡的氣息:

告訴我們和平又必須殺戮,

而那可厭的我們先得去歡喜。

知道了“人”不夠,我們再學習

蹂躪他的方法,排成機械的陣勢,

智力體力蠕動著像一群野獸,

告訴我們這是新的美。因為

我們吻過的已經失去了自由;

好的日子去了,可是接近未來,

給我們希望和失望,給我們死,

因為那死的製造必須摧毀。

……

同古:戴師長手提輕機槍激戰通宵

1942年3月18日上午,同古。第二〇〇師師長戴安瀾在昏暗的前線指揮所裏,仔細查看剛剛繳獲的日軍文件。就在幾個小時前,負責警戒的前哨部隊伏擊了一支日軍偵察隊,擊斃日軍30餘人。戴安瀾從日軍文件中分析,日軍第五十五師團主力正在向同古開進。

同古是緬甸中部公路、鐵路和水路的樞紐,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仰光失守後,同古成為日軍的主攻目標。原在此駐守的是英緬軍第一師,掩護他們撤退並防守同古的重任,由剛剛抵達同古的第二〇〇師承擔。

第二〇〇師是當時中國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擁有兩個戰車團和兩個摩托化步兵團,裝備有坦克、裝甲車、摩托車和大口徑火炮,步炮比例為3∶1。1939年11月,第二〇〇師在廣西昆侖關與日軍精銳部隊第五師團鏖戰一個月,反複爭奪陣地,擊斃日方指揮官中村正雄少將,取得昆侖關大捷。這一戰役充分顯示了第二〇〇師的戰鬥力和裝備優勢,全師受國民政府集體嘉獎一次。戴安瀾因指揮有方且重傷不下火線,榮獲四級青天白日寶鼎勳章一枚,當時被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