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概況
台灣地處中國大陸東南海,由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火燒島)、琉球嶼、龜山嶼、彭佳嶼、釣魚島、黃尾嶼等22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組成,總麵積約36000平方公裏。其中,台灣本島麵積約35700多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一大島。
台灣地處東經119°18′03″至124°34′30″,北緯20°45′25″至25°56′30″之間。台灣東麵是太平洋,離海岸30公裏便是深達4000米的海溝;北臨東海;東北臨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裏,經琉球群島可通日本;往南隔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望,相隔約300公裏;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裏。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連成一體,後來隨著地殼的變遷,台灣才和大陸分開。
台灣本島是一座南北狹長的島嶼。從輪廓看,它像一個紡錘,又像一個芭蕉葉。它的南北最大距離約394公裏;它的橫幅最寬處在中部,約144公裏,南部最狹處隻有20公裏。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麵積占全部麵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灣山係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一致,豎臥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征。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裏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穀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裏盆地。
台灣諸山,崛起海上,氣勢磅礴。高峰超過海拔3000米的就有62座之多,山脈多平行於島軸。
中央山脈貫穿南北,北起蘇澳,南到恒春半島,全長320多公裏,山勢雄偉高聳,大半是1000~3000米的高山,有全島“屋脊”之稱,是島內河流的主要分水嶺。
台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東側,緊靠太平洋海岸,亦稱海岸山脈。它長約140公裏,最寬處不足20公裏;其高度已不如中央山脈。東側麵臨太平洋,斷崖陡壁高度常達數百米,險峻異常。
中央山脈西側為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玉山山脈是全島高峰集中之處,35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14座。主峰玉山海拔3950米,冬季積雪,遠望晶瑩如玉,不僅是全島的最高峰,也是中國東南沿海和西太平洋地區北起日本、南至菲律賓群島的最高峰。號稱日本最高峰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比玉山還低174米。日本占據台灣後曾將玉山改稱“新高山”。
阿裏山山脈位於玉山山脈西側,高度在1000~2500米之間,向西逐漸降低為丘陵或台地。
台灣的平原包括河流衝積平原和海岸平原,分布於島的周邊。其中的嘉南平原長180公裏.,寬40多公裏,麵積約5000平方公裏,居民稠密,耕地麵積占全省的40%,是台灣最大的農業區。此外,中部的台中盆地、北部的台北盆地、最南部的屏東平原、東部的台東縱穀平原、宜蘭平原,都是重要的農業地區。
雖然台灣本島高山盤結,雨量又多,河流發育的水源條件豐富,但因受陸地麵積限製,不能形成源遠流長的河川。台灣河川的特點是:流路短促,水勢湍急。在山間,下切深,形成峽穀;出山外,則奔騰不羈。台灣最長的河流是濁水溪,長約170公裏;其次為淡水溪,長約159公裏,淡水河長約144公裏。島內長達50公裏的河流有20條。這些河流的水勢都十分湍急,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日月潭是島上最大的湖泊,是風光秀麗的旅遊勝地,附近建有日月潭水電站。
台灣的海岸平直,西部是淺灘,東部是懸崖峭壁,都不利於船舶的停泊。隻有北部的基隆和西南部的高雄,港闊水深,是天然的良港。
台灣的氣候屬熱帶、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氣溫較高。全島各地每月的平均氣溫都在15℃以上。平原地區自4月以後平均氣溫達20℃以上,其中,6~9月超過30℃。氣溫的年較差很小(1月與7月比較),在本島的南端如恒春,溫差不過7℃左右;在本島的北部如台北,溫差亦不過13℃左右。台灣四季的劃分,月平均氣溫在20℃以上為夏季,在10℃以下為冬季,介於10℃~20℃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在台灣,除山地外,不僅沒有真正的冬季,而且南部有長年如夏的暖熱,這對農業生產是一個有利的條件。台灣平地冬季不見嚴寒,夏季溫度雖高,但由於海洋的調劑作用,亦少酷熱的天氣。在山區,由於山峰高聳,因而氣溫的垂直變化較大。
台灣雨水豐富,濕度較大,除西部沿海一帶雨量較少外,其餘各地年平均降水量在1500毫米以上,山地雨量更大,平均在3000~4000毫米以上。
台灣的森林資源十分豐富,森林麵積約占全境麵積的52%。台灣森林的種類繁多,有熱帶、亞熱帶的闊葉林,有溫帶的闊葉、針葉林,也有寒帶的針葉林,樹種多達4000餘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台灣是我國重要的林區,也是亞洲著名的天然植物園。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裏山是台灣著名的三大林區。
台灣平原土壤肥沃,物產豐富。農耕地麵積約占土地麵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大米、糖、茶是台灣馳名中外的三大物產,號稱“台灣三寶”。甘蔗和水稻,是台灣農業經濟的兩種主要大田作物,占全省農田麵積的大半。尤其是水稻,占絕對優勢。台灣種植甘蔗的曆史悠久,蔗糖產量很大,是我國重要甘蔗產地區之一。台灣的茶葉行銷世界各地,主要有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台灣還盛產水果,素有“水果王國”的美稱。各種水果品種繁多,四季不斷,主要品種有香蕉、菠蘿、柑橘、木瓜、柚子、芒果等。香蕉被稱為“水果之王”,一年四季都有收獲。台灣菠蘿個大、味美、汁多。台柚是上等果品。
台灣的地下礦藏多種多樣。現已探明的各種礦藏有200多種,但多數儲量不豐富。台灣山脈是金、銅等金屬礦的重要產地;西部是煤、石油等的主要分布區;北部的火山區有豐富的天然硫黃,島周圍的淺海蘊藏著石油和天然氣。
台灣的水產資源豐富。台灣四麵環海,又有暖流與寒流的交彙,有許多水溫習性不同的魚類來此覓食、繁殖,一向是我國重要的漁業區。魚類多達500多種,其中以鯛魚、鮪魚、鯊魚最多。此外,台灣西海岸沙灘廣布,日照充足,雨日較少,自古就是中國重要的海鹽產區,享有“祖國東南鹽倉”的美稱。
台灣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就中國沿海形勢來看,台灣恰是海防上一個居中的環節。從北麵看,以長江口一帶(上海)為中心,北距青島735公裏,南距基隆806公裏,航程大約相當。因而青島和基隆恰好形成華東沿海核心地帶的兩翼,在捍衛東海、黃海及長江口的安全上,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南麵看,以珠江口一帶(廣州、香港)為中心,東至高雄,西南至榆林港,距離也大約相等(航空距離各約600多公裏),因而高雄與榆林港形成華南沿海核心地帶的兩翼,在捍衛南海及珠江口的安全上,台灣和海南島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
台灣據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位置,是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係的重要交通樞紐。台灣海峽呈東北—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裏,寬約70~221海裏,平均寬度約108海裏,是東海和南海之間的走廊,也是連接中國南北海運的交通要道。中國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裏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裏通過,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一般也經過這裏。台灣是中國蘇、浙、閩、粵腹地的屏障,對中國東南海防起著衛士的作用。
二、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同中國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台灣的史前文化與大陸同屬一脈。台灣是由當地的少數民族和從大陸遷去的漢族共同開發和發展起來的。
在中國的史籍記載中,台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為“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當時在各種文獻中,有的稱“流求”,有的稱“留仇”,有的稱“流虯”,其實都是同字異寫。到明朝洪武年間,現在衝繩島上的三個國王之一——中山國王察度遣使入貢,明王朝以為他們是從福建東南方海上來的,應該是曆史上的流求,所以就稱他們為“琉球”。過了不久,發現在此之外還有一個麵積更大、更靠近大陸的琉求,不能不加以區別,他們又把保持有通貢關係的琉球稱作“大琉球”,而把一千多年來早有往來的台灣稱作“小琉球”,並列於朱元璋手訂的《皇明祖訓》之中。由於明代統治者的無知,就出現了把大的叫做小的,把小的叫做大的的名不副實的現象。後來,由於台灣海峽兩岸貿易日益發達,到過台灣的人越來越多。從福州前往台灣和日本的商船水手,在橫渡台灣海峽時,都以台灣北部的一座高山作為瞭望定向的標誌,這座山的形狀有點像一個罩雞的籠子,因此就稱之為“雞籠山”。它起初是一個山名,後來逐漸變為台灣北部沿海的通稱。大陸和澎湖各島漁船在台灣西部海麵捕魚時,往往要在一個可以避風的港口修理船具,曬補魚網,他們就把這個港口稱作“魍(網)港”,由“魍港”音轉為“笨港”、“北港”,有一個時期是中部沿海的通稱。大陸沿海商船經常開到南部的一個寬闊平靜的海灣中,然後登岸與稱作“大員”的平埔人交易,他們就稱這一帶地區為“大員”,由大員音轉為“台員”、“大灣”、“台灣”,後逐漸成為南部沿海的通稱。南部地區由於地勢平坦、物產豐富,逐漸成為全島的政治經濟中心,台灣逐漸成為全島的名稱。“雞籠”後亦改為“基隆”,專指北部的一個海港。在明朝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了“台灣”的名稱。